惠安崇武峰后石获已有500多年历史 专家呼吁亟须保护


惠安崇武峰后石获已有500多年历史 专家呼吁亟须保护

海峡两岸石获(沪)学术研讨会在惠安举行,专家认为

崇武石获遗址亟须保护

惠安崇武峰后石获已有500多年历史 专家呼吁亟须保护

东南网9月9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郭冰德 文/图)崇武峰后石获有500多年历史了!海峡两岸石获(沪)学术研讨会昨日在泉州市惠安县崇武镇举办,来自海峡两岸上百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研讨石获保护。

与会专家认为:崇武峰后石获建造时间距今有500多年历史,远比澎湖、台湾地区石获的建造时间来得早。可以说,崇武峰后发现的石获遗址或为迄今国内发现年限最早的,在研究当地海洋民俗文化上,以及闽台渔业发展上,有着非凡的价值和意义。专家呼吁,峰后石获遗址历史悠久,亟须保护。

崇武石获遗址 已有500多年历史

当天上午,与会专家、学者参观了崇武峰后石获。

石获,是一种陷阱类堤堰式石结构定置捕鱼工具,峰后陈式族谱称其为“石获”,后人口头叫作“石护”、“鱼护”。

据崇武当地有关文献记载,建造时间约在明朝成化至弘治年间(1486年-1490年),石获总长312米,最远处离岸400米,呈石堤状,获头为吃水最深处,高1.9米、宽5米;获中高1.8米、宽4米,设有一个中涵口和两个小涵口;获尾为吃水最浅处,高0.9米、宽2米。石获内海域集水面积约120亩,退潮到一定水位,就可顺利捞捕到鱼。

据峰后陈氏渔民介绍,峰后陈氏家族每年举行春冬两祭,正月初四都要集中祭祖,研究石获保护;正月初五全族成年男女都要到海滩加固,维修石获,这项规定一直到解放后还在执行。当地群众长期流传着一句口头语:“正月初四吃祭祖,初五修石获。”清咸丰年间有名富翁曾出巨资加固石获。

1958年后,由于石获收归集体,分配关系和维护制度受到破坏,石获的石块不断被风浪冲落,就剩下现在这个遗址了。

业内专家提议 尽早进行妥善保护

台湾澎湖科技大学观光休闲系的李明儒教授介绍,台湾相关部门已于2009年将澎湖石沪群列为台湾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18个潜力点之一。而崇武峰后石获是他见到的年代最久远的石获,这是难得的渔业文化遗产,他希望泉州惠安有关方面,应该加强对峰后这一石获遗址进行保护。

“石获,作为一种人类渔业文明遗迹,值得我们去研究、保护和珍惜!”谈到保护问题,惠安县重华文史研究会秘书长陈金良则表示,比起崇武峰后的明代石获晚200多年的澎湖石沪早已系统研究、大力宣传、大打旅游品牌,成为世界一个重要旅游景点。而作为发源地的崇武峰后的明代石获,对其保护的意义重大,石获的研究将改写世界石沪发现的历史记载。

“石获遗址具有非常高的保护价值,对于研究闽台两岸渔业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惠安县政协提案与社会文史办公室主任林凌鹤也认为,惠安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社会发展飞速发展与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然而文物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会随着历史的变迁而缩减,对于崇武石获这样优秀的历史文化资源要尽早妥善地保护,申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国法治经济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