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迪》:音乐传记片的人物书写


《朱迪》:音乐传记片的人物书写 作者:张义文 鲁伯特·古尔德导演的音乐传记片《朱迪》自公映以来便广受好评,

  鲁伯特·古尔德导演的音乐传记片《朱迪》自公映以来便广受好评,一度成为各大电影节的热门影片,在新近结束的北京国际电影节“春季在线”影展中,该片正式登陆国内。《朱迪》以古典的视听手法重塑了著名女演员朱迪·嘉兰(Judy Garland)韶华已逝的晚年时光,集中再现朱迪的晚年境况,并对此进行了艺术化处理,最终实现符合人物事实又感人至深的影像创作,使得观众在流淌的影像与音乐中感叹并同情一代影星的身世遭遇。

《朱迪》:音乐传记片的人物书写

《朱迪》海报

  人物的历史再现

  音乐传记片是音乐(歌舞)片与传记片两种电影类型的融合产物,故兼具二者特点:音乐片的艺术化倾向明显,传记片的历史化倾向明显,因此,在故事讲述方面首要遵循传记片历史再现人物的书写传统。影片开篇,晚年的朱迪携子女四处奔波演出,演出后往往无家可归;与丈夫不断发生矛盾,直至离婚,再婚后又被抛弃;身体每况愈下,但舞台生涯无法放弃,甚至在舞台演出中昏倒……一幕幕影像如同对历史现场的还原,勾起观众对人物过往的了解和回忆。历史中,晚年的朱迪的确风光不再,常常发生财务危机,在其晚年未公开的录音中也曾反复提到,“where is my money?”晚年理应积累一定财富的明星却落得身无分文,其经纪人也被告上法庭,这般境地大抵其自本人也是极为困惑的;另一边,朱迪曾有过五任丈夫,且多不和睦,身体状况只能靠药物维持等,均为历史中朱迪的个人缩影。

  电影在表现朱迪晚年生活的同时也间歇穿插了她的童年生活,试图挖掘造成其晚年凄惨经历的原因。朱迪的童年再现虽为片段式的,但仍可观察到来自历史的端倪。影片中,对朱迪童年的展现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出色的歌唱、演绎能力,如提到14岁时被认为超越童星出道的秀兰·邓波儿;二是被经纪人、制片人等所安排管控的童年生活,如为了保证身材被强迫不准吃高热量食品,为了顺利入眠要定时吃药,为了完成拍摄任务要听由各种摆布……等等。而在历史中,这些场景不尽相同,朱迪13岁时即与全球最大的电影制片公司之一米高梅(MGM)签约,甚至没有试镜等流程而直接签下,其出色的艺术表演力可见一斑;与此同时,来自公司管理层的种种限制也从未停止,有记载提到,朱迪·嘉兰在16岁生日时,曾被要求提前两个月举行生日庆祝会,因为这是唯一符合她日程安排的时间,且她被要求不准靠近蛋糕,以免导致发胖。

  影片再现人物的方式,使故事与历史达到惊人地相似,音乐传记片的传记属性被强化,人物形象更具真实感,但作为流行艺术的电影并非纯粹的历史传记,因此音乐传记片的音乐属性充当了加强艺术表现的角色。

《朱迪》:音乐传记片的人物书写

《朱迪》剧照

  音乐的艺术强化

  音乐作为最感染人的艺术形式,往往为电影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在《朱迪》中,完整的音乐唱段多达六首,对于一部立足传记叙事的影片而言,为其艺术性的表达增色不少,同时,每首歌曲的演唱也嵌入到具体的人物处境中,与人物情绪的表达、人物形象的塑造相得益彰。

  影片的首个唱段出现在39分处,此时晚年的朱迪因每况愈下的身体及精神状态已经惧怕登台,在开唱前的几分钟被助理强行带到现场,演唱了一首《By myself》(《独自一人》),其中歌词开头这样唱道,“我要独自踏上征程,爱只是一支舞,我会尽我所能”,与此前她躲在酒店不肯参加演出的情形相衬,反映出晚年落寞的朱迪不得不独自一人面对生活的窘迫之感。同样的,在第二唱段《The Trolley Song》(《电车之歌》)中,进一步强化了朱迪的孤独感,比如在唱到“马达咔嚓咔嚓,汽车走走停停”时,影像从歌唱现场转到朱迪对过往的回忆:睡前吃下助眠的药片,醒来就要去训练,汽车兜兜转转开向一场场演出……如果说首个唱段是对朱迪的晚年凄惨境遇的描摹,那么第二个唱段已作出反差对比。

  当然,结尾的《Over The Rainbow》(《彩虹之上》)将影片推向高潮,唱到一半时朱迪几度哽咽迫使无法完成歌唱,由现场的歌迷们为其续唱,达到台上台下的相互交融。《彩虹之上》本身暗喻了朱迪对理想人生的强烈憧憬,渴望快乐的童年、美满的家庭、幸福的人生,也同样留恋往昔的高光时刻。彩虹是美轮美奂的,却也是瞬间即逝的,歌曲唱毕电影也落幕,字幕浮现:朱迪·嘉兰在其伦敦音乐会的6个月后去世,年仅47岁。从歌唱的高潮,瞬间落到主人公去世,正如乍现的彩虹,消勋于天空,只留下人们对此的记忆,也正如2020年的我们怀念1969年夏天的朱迪·嘉兰。

《朱迪》:音乐传记片的人物书写

《朱迪》剧照

  巧合的是,《朱迪》的扮演者蕾妮·齐薇格在92届奥斯卡金像奖(2020)中摘获最佳女主角,而在第27届奥斯卡金像奖(1955)中,朱迪·加兰以《一个明星的诞生》也获得最佳女主角的提名,延宕65年的历史再次与当下发生共鸣,不禁让人唏嘘。(张义文)

[ 责编:刘冰雅 ]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国法治经济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