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能医“吊瓶依赖”这个社会病吗


有“吊瓶依赖”的中国人,正在把输液当成“饮料”喝。据国家发改委数据,2015年,中国医疗输液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每人输了8瓶液,其中80%以上涉及抗生素,这是很可怕的一个数

门诊能医“吊瓶依赖”这个社会病吗

 



  有“吊瓶依赖”的中国人,正在把输液当成“饮料”喝。据国家发改委数据,2015年,中国医疗输液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每人输了8瓶液,其中80%以上涉及抗生素,这是很可怕的一个数字。

  最近的好消息是,安徽、浙江、江苏、江西已明确出台对门诊输液的限制性措施,直至全面取消。云南省也表示,虽然不会对门诊输液“一刀切”,但也会严格控制,合理用药。

  目前,人们对于“门诊禁止输液”的讨论热度正在升高。有人盲目归因,认为“吊瓶依赖”的主要原因就是“以药养医”,将矛头指向体制。可是,如果更加审慎地考虑问题,“吊瓶依赖”并非“体制病”,而是与一种“社会病”。

  “吊瓶依赖”产生的基础,当然是人们对于抗生素认识不足,但随着后抗生素时代来临,人们对抗生素认识程度也逐步加深。著名药物不良反应专家孙忠实教授曾指出:“在所有输液中,至少有一半是没有必要的。”

  随后,产生“吊瓶依赖”的真正原因也逐步显现,那就是,人们在治病这件事上,也追求速度。同时,追求单一的、短视的目标,那就是为了把现在的病治好,容易忽视抗生素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输液能够满足人们在治病过程中“又快又好”的要求,在治病这事上,人们“等不了”。说“吊瓶依赖”是社会病,因为人们看病选择输液,与做其他事的逻辑是一样的。大家急匆匆地在向前走,什么都在追求极致,八分饱对身体是最好的,可是我们都要吃撑了。

  而“社会病”的背后,往往又是无奈。就像有媒体报道,孩子发烧,家长带去医院治疗,医生认为不需要输液,但家长不同意,因为孩子明天要参加围棋比赛,必须立刻、马上、有效地把烧给“压下去”。

  是的,人们选择输液、选择抗生素,有各种各样的理由,要上班、要出差、要拿奖、要熬夜……人们等不了。

  说“吊瓶依赖”是“以药养医”的体制病,是一种盲目归因。背后的逻辑就是,体制不改,想要改掉“吊瓶依赖”?门都没有。可目前的现实是,如果没有“以药养医”,“吊瓶依赖”仍会存在。

  所以,我们才说,“吊瓶依赖”是一种“社会病”,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够判断,如今的解决方案,是否能够改善现状。

  如果按照这一思路,门诊禁止,或者说限制输液很可能不会立竿见影地解决中国人的“吊瓶依赖”。因为,禁令之下,一家禁了,另一家不禁,并且在有限的监管条件下没有受到惩罚,那么,遵守禁令的那家医院自然就不会再坚持。退一步讲,门诊禁了,急诊也可以不禁;急诊管得严了,小诊所还可以打。门诊禁止、限制输液,与其说实际意义,更不如说是示范意义。

  参与禁止、限制输液的医院,用实际行动向患者证实了这样一个医学常识:“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同时,也是在普及这一常识。而上述证实与普及所产生的效果,就是门诊医治中国人“吊瓶依赖症”的效果。

  对于这一效果,在短期内,似乎不会太乐观。“吊瓶依赖症”的病根——那种对单一目标的强烈欲求、那种短视,根植在中国人的血管里,病去如抽丝,得慢慢来。

  罗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国法治经济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