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信任、信心:疫情防控下社会心态的核心影响因素(2)


两轮调查数据也显示,疫情防控全面升级以来,民众对政府部门发布的疫情表示信任的比例从76%增加到85.6%,对主流媒

  两轮调查数据也显示,疫情防控全面升级以来,民众对政府部门发布的疫情表示信任的比例从76%增加到85.6%,对主流媒体的信任显著提升,对中央媒体信任的比例从89.5%增加到93.3%,对地方新闻媒体信任的比例从75.6%增加到84.2%。我们应当善于把这种弥足珍贵的信任转化为社会秩序的稳定剂,转化为众志成城应对非常时期困难挑战的强大动力。

  信心是社会心态中最宝贵的资源,只有增强信心才能真正凝聚社会力量、同心抗击疫情

  信心不是孤立产生的,它是以对疫情风险理性的认知,以对政府、商业机构、社会组织、医疗机构等在疫情防控中表现的评价为基础的,是建立在政府、社会组织、医学科研与医疗机构、广大民众等的互信基础之上的。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成立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部署疫情防控工作;此后,31个省区市先后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社会各界全力投入疫情防控。在此背景下,社会心态表现越发趋于积极,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民众对地方政府部门在近期疫情防控中的表现给予肯定。例如,被调查者对疾控专家、医疗机构、医护人员的满意度一直保持在90%以上;民众对政府在疫情防控工作的满意度提升至七成左右。在应对本次疫情过程中,政府部门、医疗机构的工作也增强了民众的信心。民众对政府部门的信心从70.5%增加到了84.1%;对医护人员的信心从93.8%上升到96.4%;对科研人员的信心从94.3%上升到了96.9%;对社会公众的信心从56.1%上升到了71.5%。

  为此,应珍惜民众抗击疫情的信心,主动关切民众,特别是关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和疫区民众的生活;保护医护人员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增进医患信任,改善医护人员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激发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工作积极性;切实满足民众对疫情防控的期待,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彻底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国法治经济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