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机制,推动河北民族工作新发展


记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要任务。过去一年,河北省在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记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要任务。过去一年,河北省在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王桂海:过去一年,河北省民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民委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目标任务,按照“三个深入推进、三个全面提高”的总体思路,扎实推进38项重点任务,开创了全省民族工作新局面。

  一是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专项行动。我们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目标任务,组织开展全省第9个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系列活动,抓好内地民族班民族团结教育“三个一”活动(办好一场专题讲座、建好一个宣传橱窗、讲好一个民族团结故事),进一步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二是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我们深化与青海、甘肃、北京、天津、西藏、新疆等省区市“两头对接”工作机制,与宁夏和内蒙古两地民委达成协作意向。举办了55期新疆来冀维吾尔族务工人员语言文化政策学习班,培训学员达1100余人次。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体系化”格局更加完善,“市民化”目标有序推进,“法治化”水平显著提高。

  三是成功举办全省第十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本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共有14个代表团1800多名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和工作人员参加,是历届参赛人数最多、规模最大、宣传效果最好的一届,为备战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选拔了人才。

  四是大力推动京津冀民族工作协同发展。我们与北京、天津的民族工作部门开展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互观互学、少数民族特色村镇观摩等活动,三地共同签署了《京津冀协同推进民族教育工作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进一步深化了三地民族工作的协作发展。

  此外,我们还圆满完成了2018年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赴河北的参观考察接待工作,会同省接待办及有关部门精心筹备、认真组织,热情周到的服务得到了参观团领导和成员的高度肯定。

  记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河北省在促进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深入推进精准脱贫方面有哪些举措?

  王桂海: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民族自治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验交流现场会精神,深入推进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快补齐经济社会发展短板。过去一年,我们认真抓好《关于加快河北省民族地区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促进河北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的落地落实,最大限度地把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成效;召开省民委委员全体会议,举办全省领导干部民族工作研讨班,就做好全年民族工作、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作出安排部署;全力打造环京津少数民族特色村镇示范带,在“连线、联片、成带、成景”上做足文章,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镇示范带建设提档升级;认真落实民贸民品政策,争取省财政每年拨付民贸民品专项资金5000万元,促进政策落地见效。

  另一方面,我们深入推进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持续深化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专项行动,对7个少数民族贫困县、674个贫困村、10.8万名贫困人口建立工作台账,汇聚多方力量助力脱贫攻坚;安排贫困县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少数民族发展资金7461万元,重点用于贫困少数民族和民族乡村脱贫攻坚;做好省政府赴青龙满族自治县现场办公组织协调工作,48个省民委委员单位和省直部门支持项目235个、资金62.93亿元,帮扶资金较上一轮增幅109.7%。

  记者: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时代需要新作为。2019年,河北省将如何进一步做好民族工作?

  王桂海: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也是河北省民委新成立、我省民族工作走上新征程的开局之年。我们既要牢牢把握工作格局调整完善迎来的难得机遇,更要充分认识到新时代民族工作面临的任务和挑战,紧密结合我省民族工作实际,探索建立机构改革后民族工作新的体制机制,确保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在实处。

  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按照有声有色搞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扎扎实实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稳妥高效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驰而不息地推动党建工作向纵深发展的总体思路,着力强化思想理论武装,着力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着力推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着力提高民族工作依法治理水平,着力维护民族领域和谐稳定,着力加强机关党的建设,为新时代全面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作出新贡献,以民族工作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

(编辑:李华

[字号:]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国法治经济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