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部分基金子公司选择从FOF、绝对收益产品角度发力主动管理,也有依托传统优势进行创新。
中国基金报记者 赵婷
面临转型需求和竞争压力,探索绝对收益产品线成了部分基金子公司的选择。近期,部分公司尝试利用场外衍生品等对冲工具做绝对收益产品。
“我们最新成立的产品是做指数增强,再叠加场外衍生品,目标是做绝对收益。”万家共赢资产组合基金管理部总监张鹏表示,公司今年发行了大类资产配置型、量化对冲型以及指数增强叠加场外衍生品型三种类型的FOF产品,分别从控制风险资产敞口、子基金层面风险对冲和母基金层面风险对冲的方向来探索类绝对收益产品的实现。
张鹏表示,探索绝对收益产品,跟基金子公司原来的客户群体风险偏好低有关。以客户的风险要求为目标导向,通过研究不同资产之间的动态相关性构建分散化的投资组合,并优选alpha能力突出的底层子基金,在风险约束条件下为客户实现尽可能高收益的FOF产品必然将成为资管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基金业协会备案信息显示,今年以来鹏华资产、建信资本、万家共赢等多家基金子公司均发行了FOF类产品。
张鹏表示,公司今年在保持原有资产证券化业务行业优势的基础上,将FOF业务的发展提到了重要的战略高度,这是基于市场需求做出的理性选择。根据客户的需求,用资产配置模型、底层资产业绩归因模型、市场预期看法等结合做产品,主要配置方向是量化对冲、套利等策略。
在业内人士看来,近两年量化投资技术进步导致投资策略更为丰富,但客户对高频对冲、期权套利等策略识别困难,因此基金子公司通过自身对标的的专业识别能力,筛选好的策略资产,让投资者享受到偏绝对收益的红利。
不过,转型主动管理,探索绝对收益并非易事,也有基金子公司在初步尝试后选择放弃。“FOF+场外期权的策略我们也做过,但这类产品关键还是得有持续发行的机构,需要渠道发行能力强,是个辛苦活,对我们来说利润空间很小,后续没再继续往这个方向发力。”沪上某基金子公司业务人士直言。该人士称,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转型方向,目前公司处于半停业状态。
处于半停业状态的子公司并非个例,从基金子公司现阶段的业务开展情况来看,在转型路径选择上,公司间分化日趋明显。除了部分公司选择从FOF、绝对收益产品角度发力主动管理外,也有基金子公司依托传统优势进行创新,在 ABS(资产证券化)业务上有所斩获。如鑫沅资产在ABS业务方面布局较早,目前主要发力交易所资产证券化产品。
鑫沅资产表示,这是基于公司团队过往一直有在这方面的布局并有较多成功经验,所以推进有序,客户也有长期的信任。此外,公司也有在资本市场产品上进行布局。该公司表示,政策上的变化会带来一定问题,但作为一直在探索向前的资管机构,公司可以很快调整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