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给中国社会治理带来了新的考验和要求,破解这一难题亟须进行社会治理机制的探索和创新。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探索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实现社区治理的突破和创新显得尤为重要。概括地说,创新城市社区治理,需要引入新元素、打造新链接、编织新关系、构建新形态。
第一,创新城市社区治理,需要引入新的元素。
不同于自上而下管控的社会管理,社会治理要求治理主体的多元化,通过多元主体之间的协商与合作实现对公共社会事务的有效治理。社区治理,需要通过引入社会组织以及各种群众性自治组织等新的组织元素来实现政府和社会的合作共治。同时,借助互联网、物联网等各种技术元素,通过创新“互联网+社区治理”模式,将新的技术元素引入基层治理框架,打造新型智慧社区。如此既能减少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物理障碍,也能降低社区工作人员的业务负担,显著提升社区治理效率。
第二,创新城市社区治理,需要打造新的链接方式。
随着时代变迁,社会流动不断加剧,传统的以血缘、地缘为基础的链接方式在陌生人社会已不再适用。因此,必须寻找新的链接方式来维系现代社会人们之间日益脆弱的人际关系。
社会分工的日益复杂使得人们必须通过相互合作来进行社会化大生产,因此形成了以工作职业为纽带的业缘关系。同时,基于共同兴趣爱好、价值观念形成的趣缘关系因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而大行其道。业缘、趣缘关系的出现能够弥补传统链接方式日渐式微所带来的联系真空状态,对于亲子社交、运动社交、宠物社交等新兴链接方式的关注十分重要。
第三,创新城市社区治理,需要编织新型社会关系。
首先,为居民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改善居民之间的关系。通过搭建多样化的交往平台,能够重塑现代社会冰冷的人际关系,社区作为人们居住生活的场所在这方面有着天然优势。
其次,引入居委会、业委会及社区单位代表等多元评价主体参与物业监督考核的方式,构建社区与物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多元监督考核机制的构建,将群众满意度作为检验物业服务的唯一标准。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解决物业不作为的大难题。
最后,打破地理界线限制,拉近社区间的关系,实现区域内的资源共享。社区之间的横向联系作为社区治理的增量,能够弥补单个社区规模效应不足的缺陷,通过整合资源布局,加强社区间资源的交流与互补,实现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第四,创新城市社区治理,需要构建新的社区形态。
城市社区形态既包括了社区居民居住、生活、休息和各种社会活动场所的物质形态,也包括了社会、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的非物质形态。社区需要根据自身特点“量体裁衣”,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新型社区形态。
创新城市社区治理,有几个问题值得注意。首先,要根植于中国的本土理论与实践。在讨论社区治理问题时不能生搬硬套西方的理论和方法,而应将其置于本土性语境之下加以探讨。其次,应避免简单的模式复制与移植。社区治理是一项因地制宜的差异化实践,社区的建设应该找准自身定位,发挥特色优势,形成多样化、差异化的城市社区形态。最后,不仅要坚持问题导向,还要强化源头治理。问题导向重在化解,源头治理重在预防。预防和化解,两者缺一不可。
社区治理的时代取向与创新路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社区治理的政策体系基本生成,并形成了“中央领动-地方创动”的发展进路,构生出了新时代中国城乡社区治理现代化发展图景,展现了其时代取向和创新路向。
A时代取向
1.建构“政府-社会-居民”互动体系。实现新时代城乡社区治理体系现代化在宏观构设与微观建设的逻辑耦合。在宏观治理体系上,推动建设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政府主导、基层群众组织自治、社会力量协同的城乡社区治理体制。在具体实践中,实现基层社区治理主体的协商互动,即“政府-社会-居民”的良性互动。
2.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新时代社区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指向。打造现代化的城乡社区治理格局,推进新时代全体人民共建共治共享,坚持党的领导是政治保证,坚持人民中心是价值取向,坚持创新治理是生机活力。
3.建设社区“六位一体”治理能力。按照社区治理能力建设的目标和要求,需要加强“六位一体”的社区治理能力建设,包括:增强社区居民参与能力、提高社区服务供给能力、强化社区文化引领能力、增强社区依法办事能力、提升社区矛盾预防化解能力、增强社区信息化应用能力。
4.提高社区“四化一体”治理水平。一是实现城乡社区治理社会化。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社会组织在社区服务治理中的参与作用、协商作用、协同作用。二是推动城乡社区治理法治化。三是实现城乡社区治理智能化。四是推行城乡社区治理专业化。
B创新路向
1.坚持国治+自治,推进互动善治。新时代的社区治理,“国家+”元治理是根本,“社会+”自治理是关键。构建现代化的社区治理,必须坚持“国治”+“自治”的互治,推进城乡社区“互动善治”。一是强化党建引领,二是深化社区协商,三是扩大社会参与。
2.创新网格+网络,构建互联慧治。充分运用现代智能科技,创新“网格”+“网络”治理服务理念和体制机制,推动城乡社区实现融合互联、科学精准的“智慧治理”。一是夯实网格化基础,推进“全科治理网格化”。二是优化服务流程,提供更精细化服务。三是推进智慧服务,推进“智慧社区”建设。
3.推动共建+共享,打造互惠共治。全民共建共治共享是新时代城乡社区治理的基本特征和内在要求。城乡社区多元共治要求在共建中推进共治,在共治中实现共享。一是强化共建认同,打造共治思想基础。二是建立共享机制,打造共治制度条件。三是推动共建共享联动融合,推进互惠共治有效实施。
4.建设社工+义工,实现互助良治。实行“两工”“互助良治”是现代治理的基本要求和重要方法。首先,推动社工转型。支持社区工作者向社会工作者转型。其次,整合义工资源。积极探索义工参与社区治理新路径,有效发挥义工服务“1+1>2”作用。最后,强化“两工”互动。(作者:王木森,华中师范大学全国民政政策理论研究基地研究员;唐鸣,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创新社区治理要有支点策略
社区治理支点是引发社区治理整体性变革的支撑点、关键点和中心点。它能巧妙地将社区事务串联在一起,在解决社区公共议题过程中形成合力,并引发社区治理的撬动效应。
社区是缩小的社会,社会治理的所有事项几乎都在社区中呈现。当今中国,一个联动、跨界、合作的社会治理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最好的办法,就是做好社区治理的文章。而做实社区治理的一个巧招,就是选择恰当有效的支点。
社区是一个关联主义空间,社区事务具有鲜明的关联性特点。如果没有支点,社区治理者就容易陷入治理盲点,失去方向。因此,任何层级的政府和任何社区,选出与自身社区禀赋相匹配的支点非常重要。
什么是社区治理的支点?它是引发社区治理整体性变革的支撑点、关键点和中心点。这个支点能够非常巧妙地将社区事务串联在一起,达到在解决社区公共议题过程中形成社区治理合力的目的,从而引发社区治理的撬动效应与一箭多雕效应。
怎么去发现社区治理支点的灵魂?一是做社区资源调查,二是做居民需求调查,三是做社区议题收集与整合,四是头脑风暴。如想达到更高水准,可以由社会组织参与和指导。
任何层级的政府和任何社区,一定要选出恰当有效的治理支点。社区层面,可以把社区社会组织、社区自组织、自治基金、礼治社区的培育等作为支点,也可以把各种公共议题的解决作为撬动支点,如垃圾分类、停车难等。街道层面,可以选择业主联合会、自治楼组、礼治社区、睦邻社区的总体营造作为支点。区级层面,可以同心家园、美丽家园、睦邻家园的营造作为撬动社区治理的支点。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则可以选择培育社会组织、培养社区工作者队伍、构建社区服务专项扶持资金、公益招投标等作为撬动社会治理和社区治理的支点。(作者:刘建军,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他山之石
国外社区这样治理
1.美国自治型社区管理模式
美国自治型社区管理模式体现为政府行为和社区行为相分离,社区的工作完全自治,无论是联邦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没有权利干预社区事务。政府有关部门提供专项拨款,社区要进行一定的配合,同时通过各类社会团体和基金会来筹措一定的经费。社区的高度自治使得美国社区管理基本上是“政府规划、指导、资助,社区组织具体实施的运行方式”。美国自治型社区管理模式通过社区自治、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文件来保证实施。主要特点有:实行民主管理、居民积极参与及志愿者服务。
2.日本混合型社区管理模式
日本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形成了混合型社区管理模式,这是介于自治管理和政府主导型管理之间的一种模式。政府负责对社区的规划、指导和经费支持,政府管理和自治特征相结合。日本社区管理以地域为中心,地域中心也作为这一地域的行政管理机构,注重为地区事务管理和为本地居民服务,工作人员全部由公务员担任。社区居民自发成立民间管理组织,居民自愿加入并直接参与民主管理,与政府管理部门进行协调,共同管理社区事务。地域中心和社区社会团体组织相互配合,给社区自治、社区管理提供较大的发展空间。
3.新加坡政府主导型社区管理模式
政府主导型社区管理模式是指政府在社区管理中起到主导作用,建立完善的社区管理体系。新加坡社区建设不仅注重物质建设,更注重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新加坡根据地域范围划分为若干个社区发展理事会,负责实施本地域内的管理工作,社区发展理事会下设多个选区,按照选区为单位设立公民咨询委员会,负责与政府沟通,维护居民权益。社区管理的最基层组织是居民委员会,全国社区的总机构是半官方性质的人民协会。在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下,居民习惯接受制度安排,参与社区治理的意识较差。
原标题:探索新时代社区治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