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文化三重奏,培育东亚共同体


首届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将于5月15日在北京开幕,本次大会旨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打造命运共同体。东亚共同体属于人

首届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将于5月15日在北京开幕,本次大会旨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打造命运共同体。中日韩三国同属,三国人民自古以来不仅通过人文交流,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和紧密的关系,而且一同创新着东亚文化,推动亚洲文明向前发展。在日前举办的中日韩合作国际论坛上,长期从事跨文化传播工作的人民中国杂志社总编辑,通过分享三国在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大众文化等多个领域的交流故事,提出了以交流促了解,进而增进理解、达成和解的建议。

奏响文化三重奏,培育东亚共同体

人民中国杂志社王众一总编发表演讲

中日韩三国代表今天坐在这里,讨论我们的未来非常有意义。最近几年来由于历史地缘政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中日韩三国之间彼此的交往,老百姓之间的情感层面,都出现了一些问题。王毅国务委员在上午的主旨讲话中指出,要让中日韩三国从居相近到心相通。如何走出历史认识的“罗生门”,摆脱战略互疑的“三岔口”?我给出的方案是,通过加强我们三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进一步增进相互了解、相互理解、最后达到相互和解,实现王国委提出的愿景目标。

奏响文化三重奏,培育东亚共同体

首先我想说说媒体在这中间能起到的作用。现在我们三国都有各自的主流新闻媒体,但是文化交流媒体作用我们重视的还不够。我这里有三种杂志,中国的《人民中国》、韩国的《高丽雅娜》、日本的《看日本》。这三份杂志都有向对方国家读者介绍本国文化的功能。

奏响文化三重奏,培育东亚共同体

《人民中国》

我们可以从这些杂志的版面和内容看到许多动人心弦的故事和和而不同的文化智慧,从中打通我们的普遍情感,增强彼此间的人文互动,提升国民之间的好感度。我们三国的这三本杂志都不约而同的从各自的文化传统、历史遗产、旅游景观、文娱体育交流等领域入手策划选题。这些有深度、有温度的报道,往往会超越那些只讲究时效性的新闻报道,直抵读者心魂,起到动人心弦的作用。

奏响文化三重奏,培育东亚共同体

左:《看日本》右:《高丽雅娜》

我建议,我们三国之间要进一步重视文化媒体之间的交流,要形成互动机制。中国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有一句名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正是我们东亚共有的传统智慧,是引导我们培育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智慧思想。文化交流媒体正是践行这一智慧思想的重要载体。

东亚共同体属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部分,我们东亚通过古丝绸之路就接受了佛教文化的影响,使我们东亚三国的智慧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奏响文化三重奏,培育东亚共同体

左:地藏菩萨金乔觉像 右:鉴真东渡像

古代的南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经由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从印度传到中原,又经朝鲜半岛传到日本。佛教文化在东亚的传播过程中产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我曾在九华山,被来自新罗的金乔觉王子的献身精神所感动。面对人类的苦难,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愿,对于今天人类的自我救赎依然有效。我曾在扬州大明寺、奈良的唐招提寺被六次东渡传经到日本的盲僧鉴真的使命感和坚强毅力所折服。在奈良明日香村的飞鸟寺,看到有着明显百济人特征的大佛,我被古代朝鲜半岛匠人虔诚的信仰和精湛的工艺所打动。这种佛教文化带给我们的联系,以及渗透在这种精神背后的和平思想,非常值得我们通过文化交流的形式来感悟和发扬光大,帮助我们实现今天东北亚的和平发展与繁荣。

奏响文化三重奏,培育东亚共同体

奈良明日香村飞鸟寺百济大佛

佛教文化之外,我们东亚本土也产生了自己独特的智慧。2016年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世界无形文化遗产。这个发源于中国农耕文化的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同样为我们生活在北纬30度左右的东亚国家所共有。近年《人民中国》尝试运用日本读者喜闻乐见的短诗俳句与中国化的汉俳互动的形式,讴歌24节气的风物,深受中日读者的好评。我非常希望把这一尝试扩大到中日韩三国之间。因为24节气同样是我们三国共同的文化遗产。如果有一天我们三国能够在端午、中秋这样的东亚传统节日里,分别身穿各自的民族服装,用中国的汉诗,日本的俳句,韩国的乡谣抒发彼此的情感,讴歌我们共同的节日,那将是多么振奋人心的时刻。

奏响文化三重奏,培育东亚共同体

深受读者喜爱的二十四节气俳句栏目

刚刚中国纪念了五四运动100年,韩国也在纪念民族历史上的三一运动。在近现代的历史中,文学作品给我们提供了当代的文化遗产。然而三国之间当代文学作品的互译也显得非常不足,应该在这方面形成发掘文化遗产的机制。比如鲁迅,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东亚,他的《阿Q正传》等作品所揭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性问题,今天我们依然面对;再比如芥川龙之介,他在时代转型时期留给我们的作品《蛛丝》《杜子春》等在今天依然具有警示作用;而成长于朝鲜半岛的中岛敦,他的《山月记》《李陵》等,改写自中国的古典,却指向了面对现代性的东亚国家的共性问题。温故知新,让更多的人阅读这些不朽的经典,我们会得到新的智慧。

奏响文化三重奏,培育东亚共同体

现代大众文化,更是普通民众之间加深了解,深入对方心象风景的极好媒介。这其中电影的作用尤为重要。而我们东亚三国又都是有特色的电影大国。三国之间完全有形成共同市场的可能性,值得我们三国共同加以重视和开发。去年李克强总理访问日本,两国政府之间签订了合拍电影的协议。这表明中日两国都意识到电影在改善国民感情方面的重要作用。这也为三国之间的电影合作提供了一个示范。其实中日两国之间早就尝到了电影交流的甜头。

奏响文化三重奏,培育东亚共同体

《追捕》剧照、海报

40年前,1979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之后,反映战后日本社会的电影《追捕》在中国上映,约有1亿人次的观众看过此片,推动了中国公众对战后日本社会、日本流行文化的了解,一下子拉近了两国人民的心理距离。同年在中国上映的另一部日本电影《吟公主》更是显示出文化的力量。这部反映16世纪日本丰臣秀吉时代扩张势力与和平力量较量的作品,让中国观众第一次较为普遍地了解到其人以及他的和平思想。

奏响文化三重奏,培育东亚共同体

《吟公主》剧照、电影海报

事实证明,包括影视、戏剧、音乐、美术、体育、旅游在内的大众文化,由于其直指心灵的独特功能,往往会营造出动人心弦的特殊效果;更由于其寓意性、娱乐性,经常发挥寓教于乐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但是也要看到,消费主义下文化交流也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本左右,流行文化中表现出来的肤浅性、虚幻性和误导性也需要警惕。比如更加年轻一代的青少年过于依赖虚拟世界,这使得现实世界彼此心灵沟通与了解显得不够。消费时代如何保持文化的力量,正确、有效地引导三国青少年,事关东亚地区的未来,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奏响文化三重奏,培育东亚共同体

《驯兔记》海报

最近,童话作家郑渊洁的作品《驯兔记》拍成了网络电影,这部以诚实和勇气为主题的作品,是近年难得的一部对少年儿童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值得我们三国共享。

另外,当年中日曾经合拍过《丝绸之路》《望长城》等电视专题片,也合作过《天平之甍》《敦煌》等气势磅礴的电影巨制,文明的历史与文化的力量在片中尽显无余。今天,中日韩三国可以联合发掘东亚的共同遗产,拍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培育下一代向善、向美心灵。

奏响文化三重奏,培育东亚共同体

电影海报《天平之甍》《敦煌》

总之,如果我们三国有识之士能够加强信息互换共享,在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大众文化等多个领域发掘有价值的元素,互相交流,奏响文化,就完全有可能推动三国官民相向而行,积极健康地打造我们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国法治经济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