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民俗文化


博雅特产网提供上林石门龙母文化,壮族歌圩,上林壮族舞蹈,壮族会鼓,邕宁舞春牛,上林传统民歌,上林瑶族舞蹈,横县伏

南宁民俗文化

 

上林石门龙母文化

  上林县的“龙母节”是壮族最早的“母亲节”。上林县塘红乡石门龙母文化是珠江流域龙母文化和壮族传统节日“三月三”的源头。相传在原始社会晚期,塘红乡石门村有一个穷苦的寡妇,无儿无女,孤苦零丁。一天清早,她到石南海去挑水,汲水时有一条小蛇游进她水桶来。她忙将水倒回潭中再行汲水。哪知那条小蛇三番五次地游进她水桶来,她只得挑回家,养在水缸中。当她孤独愁闷的时候,小蛇很懂人意,总绕在她脚下,亲热得象她儿子。一次,她正在切猪菜,小蛇……[详细]

 

南宁民俗文化

 

壮族歌圩

  “歌圩”是壮族群众在特定时间、地点举行的节日性聚会歌唱活动形式,壮语称为“圩欢”、“圩逢”、“笼峒”、“窝坡”等。凡是壮族较大的聚居区都有歌圩,举办歌圩的时间主要在春秋两季。春季歌圩以三四月间为最盛,农历三月初三举办的次数最多;秋季歌圩集中于农历八九月,尤以中秋节为最佳日期。歌圩的举办地点各处不尽相同,但每一处歌圩一般都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地方举行。歌圩源于氏族部落时代祭祀性的歌舞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原始仪式性的群……[详细]

 

南宁民俗文化

 

上林壮族舞蹈

  自从盘古开天地,壮族人民就有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舞蹈艺术,具有纯朴、含蓄、欢乐柔情的特点,特别是壮族宗教祭祀类舞蹈是从黄帝时代传承下来的,吸收了壮族人民千百万年来劳动生产、生活风俗习惯的风格特点。反映壮族人民与大自然斗争的精神风貌。如:开坛舞、游衣舞、五龙舞、请师舞、四帅押坛舞、四帅禁坛舞等。其中代表作品:《公曹太平舞》,该舞蹈讲述的是壮族四个管辖天下的元帅,驱邪除恶,为壮族人民带来太平和安康。……[详细]

 

南宁民俗文化

 

壮族会鼓

  马山壮族会鼓历史源远流长。据考证,它始于宋末元初,盛于明清两代。其最初的功能为驱鬼镇妖,外袭警报,祈求吉祥,最后逐渐演变形成壮族民间一种娱乐活动而流传至今。马山壮族会鼓使用的道具主角是鼓,配角是锣和钹。鼓者声音洪亮、浑圆、厚重,钹和锣声则显得十分清脆。会鼓有很多打法,有混鼓打(序曲)、狂欢鼓、舞龙鼓、扁担鼓、花灯鼓等,中间还有各式各样的插曲鼓。敲打时,多人协作,鼓声撼动四面八方。如今,每逢节庆之日或重大的群众活动,会……[详细]

 

南宁民俗文化

 

邕宁舞春牛

  广西邕宁县等地春节游艺活动。牛身用竹片编织而成,黑布或灰布做套。绵纸做头和角,画上中眼。两人一头一尾钻入布套中,边唱边舞。一人头包毛巾,手扶犁架跟在后面,做犁田状。其他人或提灯笼,或敲锣鼓,或领唱春牛歌。每到一村,先在土地庙前表演,叫做老虎入村投土地。然后挨家挨户预祝人寿年丰。桂西一些地区,世代流传的舞鸡、舞春牛活动,增添了春节的喜庆气氛。舞鸡的年青人提着用木头、木瓜做成的两只斗鸡,打着锣到村中各家各户去贺年。舞鸡歌……[详细]

 

南宁民俗文化

 

上林传统民歌

  传统民歌。“壮人自古爱唱歌,从小唱到牙齿落。”上林县是一个以壮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壮族人口约占全县人口总数的80%。这里的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了源远流长、深厚独特的民族文化。“三月三”是壮族的传统歌节,千百年来经久不衰。上林县人民自古以来就喜爱唱山歌,古朴的民风民俗造就了上林人民爱山歌、唱山歌、听山歌、赶歌圩的传统。清朝康熙年间(1654—1722年),上林就有了民歌记载。上林的壮族、瑶族之间就以歌传情表意……[详细]

 

南宁民俗文化

 

上林瑶族舞蹈

  瑶族舞蹈是瑶族人民在漫长而又艰辛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自己特有的民族文化艺术。如在节目方面的“肖郎铁玖舞”瑶族叫“兴郎铁玖达努舞”。具有浓郁记叙性,由猴鼓舞等10个单独作舞组成。其中代表作品:《丰收牛角舞》,该舞蹈讲述上林瑶族人民在传统的生产生活中,盛有自娱自乐的文化艺术,每到丰收的季节,他们用牛角作为吉祥物,以悦耳的藤铃伴奏,男女青年互相追逐,尽情欢跳,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欢乐场面热烈激扬;《猴鼓舞》,该舞蹈讲述该舞……[详细]

 

南宁民俗文化

 

横县伏波庙会

  位于广西南宁市横县云表镇站圩东南3千米的郁江北岸的横县伏波庙是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是珠江流域同类建筑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文物保护单位。它始建于东汉建宁三年,是为纪念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平乱靖边的功绩而建,曾在北宋中期重修过,现在的伏波庙为清代重修。伏波庙坐落在乌蛮滩上,四周林木苍翠,山光水色,浑然一体,享有“乌蛮积翠”美誉。南北依次建有钟鼓楼、牌楼、前殿、祭坛、中殿、回廊、后殿7个部分。整个建筑群布局严谨,错落有致……[详细]

 

南宁民俗文化

 

南宁端午节

  南宁端午节与各地一样,源于纪念屈原,却又独具地域民族特色。  节日当天,南宁人家在门口挂上菖蒲、艾草之类的香草,食用爽口、清凉的南宁五月粽,以祭奠先贤。  南宁五月粽,俗称端午粽,又称碱水粽、凉粽,是远近闻名的端午食品。凉粽用糯米掺和碱水做成,为了增加爽脆度,有时还加入少量硼砂、豆蓉,用草绳捆扎,箬叶包裹,煮熟置冷。粽身呈半透明嫩黄状,沾红糖浆或白砂糖食用,甜而不腻。  节日期间,南宁人还走到户外,欣赏远近闻名的龙舟……[详细]

 

南宁民俗文化

 

横县茉莉花节

  世界茉莉-,中国茉莉看横县。  横县,地处桂东南,素有“中国茉莉之乡”的美誉,是国内最大的茉莉花种植和茉莉花茶加工基地。横县茉莉花,花期早、花期长、花蕾大、产量高、质量好、香味浓,是茉莉花中的上品。横县已经成为中国茉莉花茶标准化生产、检验、交易中心,在花卉产业中具有较高美誉度。  为了发挥横县茉莉花更大影响力和社会效益,每年八九月份,横县都会举办中国国际茉莉花文化节。节日秉承国际化、标准化的理念,致力打造中国最大的茉……[详细]

 

南宁民俗文化

 

下楞龙舟赛

  传统龙舟文化是伴随龙文化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是以龙为主体,龙舟为载体,龙舟竞渡为表现形式的民俗文化事项,积淀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和丰富的审美情趣。1053狄青率军南来,如今西乡塘区平话人聚居区居民即为平南军人后裔,每当五月初五端午节,人们相聚看龙舟赛,唱平话歌;“正月元宵妹不睇,留心五月睇龙船,五月龙船真好睇,龙船好睇满江边。”这些唱词在西乡塘辖区沿江两岸延续了近千年,妇孺老幼耳熟能详。在坛洛、金陵、石埠等地龙舟……[详细]

 

南宁民俗文化

 

扁担舞

  马山壮族扁担舞主要反映壮族人民从种到收的主要劳动过程。打时,每人手执一根扁担,模拟劳动动作,上下左右,站立下蹲,转身跳跃,原地前进等互相敲击,有时配合叫喊“咳咳”呼声,场面紧凑,气氛热烈,具有强身健体和娱乐作用。马山壮族扁担舞2010年被列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被誉为“广西民间舞蹈一枝花”,曾进京向中共十二大代表汇报演出,两次代表广西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文艺表演荣获一等奖。2010年8月,参加上海世博会……[详细]

 

南宁民俗文化

 

壮族三声部民歌

  壮族三声部民歌历史悠久,主要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山、上林、忻城等三县交界处的壮族地区,其中马山县东部的古寨乡、加方乡、里当乡和古零镇是分布的密集地带,壮族人民称为“三顿欢”或“三跳欢”。史书上早有“壮人迭歌声合,含情凄婉,皆临居自撰,不能蹈袭,其间乃有绝佳者”的记载。壮族三声部民歌传唱于壮族社会的生活生产、恋爱、婚丧和乐神等过程中,内容主要反映壮民族的生活、生产、风俗习惯等文化特质,表达壮民对美好生活的理解与追求。……[详细]

 
 

隆安拱阁龙舞

  隆安拱阁龙舞是百年隆安节庆传统文化中的重头戏,也是隆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分水龙与火龙两只。绿色的代表水龙是降雨用的保佑蝶城风调雨顺,红色代表火龙是镇邪去煞用的保佑蝶城兴隆平安。拱阁龙舞曾经代表隆安壮族特色龙舞到山东参加过全国龙舞的比赛,获得了好评!这些龙都是隆安的老彩扎艺人们自己用双手扎出来的,栩栩如生、唯妙唯俏充满了隆安的民间艺术特色,今年恰逢龙年拱阁龙舞闹新春舞动蝶城,为蝶城带来了欢乐、吉祥、祝福!在这里告诉……[详细]

 
 

横县壮族采茶戏

  横县壮族采茶戏属桂南壮族采茶戏的一种,它广泛流传于广西横县的六景、峦城、南乡、百合以及相邻的宾阳、邕宁、灵山、钦州等广大地区,于清代从江西赣南经粤北传入,距今约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横县壮族采茶戏亦称“茶歌”、“采茶歌”、“唱采茶”,是由唱竹马发展为载歌载舞的一种独特的传统戏剧。横县壮族采茶戏有开台茶(恭茶)、乃茶、十送茶、老正茶、洋红茶等10多种表演形式。所演唱的内容以“十二月采茶”为主,其角色分小生、小旦、小丑,器乐……[详细]

 
 

壮族民间故事“百鸟衣”

  “百鸟衣”是壮族地区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它叙述贫苦农民古卡的妻子依娌,被土司抢掠。依娌嘱咐古卡制弓箭,射百鸟,用羽毛制成神衣,百天为期,到州府相会。古卡历尽艰辛,制成百鸟衣后,按时来到州府。古卡借献衣之机杀死土司,夫妻俩双双把家还。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壮族人民11,争取自由的坚强意志。2007年,民间故事“百鸟衣”被列入广西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壮族文化传承巨作《百鸟衣》1955年,壮族著名作家韦其麟(横县校椅镇文村人……[详细]

 
 

壮医药

  壮医药于先秦时期开始草创萌芽,经过汉魏六朝的发展,约略于唐宋之际,已大抵形成了草药内服、外洗、薰蒸、敷贴、佩药、骨刮、角疗、灸法、挑针、金针等10多种内涵的壮医多层次结构,并逐步具有理论的雏型。广西地区的土司制度,渊源于秦汉的土官土吏,开始于唐宋羁縻制度,全盛于明代,没落于清代,消亡于民国时期,延续了一千多年。这个相当漫长的历史阶段,也正是广西民族医药特别是壮医药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广西各少数民族大多未能形成本民族的规……[详细]

 
 

马山打榔

  打榔古称“打舂堂”,是马山壮瑶人民民间流行的一项体育活动。打舂堂历史悠久,-刘恂的《岭表录异》云:“广南有舂堂,以浑木刳为槽,一槽两边约十杵,男女间立,以舂稻粮,敲磕槽盘舷,皆有偏拍。槽声若鼓,闻于数里,虽思妇之巧弄秋砧,不能比其浏亮也。”打舂堂之习,世代相传,每逢正月初一至元宵为自由娱乐期,妇女三五成群,作打舂堂之乐,其意预祝丰年,故有谚云:“正月舂堂声轰轰,今年到处禾黍丰。”在马山县东部山区有许多村寨一直保持着这……[详细]

 
 

马山打陀螺

  马山打陀螺历史悠久,是青少年喜欢的一种体育活动。据考证,明代思恩府在乔利举行一次打陀螺比赛,几天几夜,热闹非凡,从而传扬临近府县。古时的马山是打陀螺较早的地区之一。世世代代都有打陀螺的习惯。马山陀螺形状象漏斗,比较常用的陀螺,头部象个成熟了柑果一样,脚高二寸五左右,脚粗如大人拇指头样,选用最坚硬的木来制作。陀螺比赛以打准旋久为胜,马山打陀螺的类型有四种:一是“带棒陀螺”,即甲方用绳绑紧陀螺的脚根,乙方放旋陀螺于地上,……[详细]

 
 

宾阳游彩架

  春节期间,广西南宁宾阳县举行当地特有的游彩架、舞龙狮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城区群众倾城而出,观赏游彩架、舞龙狮,欢度新春佳节。宾阳游彩架是清代宾州城从外地引进的。它以几个孩童在彩架上的活动内容进行精巧造型,奇美的装饰和惊险的表演引人注目。彩架上的人物是由2至4个聪明、俊俏、大胆的6至8岁的孩童装扮。装饰艺人在一张长1米、宽1米的四方桌上,根据节目内容特点,用钢枝做成一个坐椅,让小孩坐着,把下肢伪装成假脚,然后将各……[详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国法治经济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