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运动出圈 “网红”旅游市场成熟了吗


随着张家界天门山景区翼装飞行事件不断发酵,社交平台上掀起了一场关于极限运动旅游的讨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

  乔光辉认为,对于景区来说,极限运动项目因刺激性较强、博人眼球,可引来更多的关注和流量,而正因如此,其也成为部分景区营销的重要手段。

  然而,多位专家也表示,极限运动旅游项目究竟有多大的“带客能力”,还要看景区的具体类型。黄亮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如攀岩、翼装飞行等对专业性、自身综合素质、装备有较高要求的活动,传播的途径多为“驴友”圈、协会,以及专门的户外运动公司等层面。“这类极限运动其实还比较小众,更多的是有这一爱好的人或社团进行路线规划,而景区则只是整个过程中的最后一步。真正由景区组织的极限运动数量并不多,涉及的客数量也比较小众。”他举例称,以攀岩为例,包括室内攀岩在内,参与过这项运动的人,真正愿意到户外岩石或山林攀岩的,大约只有10%。其中真正花费时间进行规划路线、购置设备的,可能只有1-2成。

  “不可否认,在主打刺激体验的景区内,游客确实更倾向于体验这类项目,排队时间较长的也往往都是极限运动类项目。”乔光辉分析称,虽然这类项目能够带来一定的关注度,并转化为客流量,但整体来看,仅冲着“打卡”极限运动前往景区旅游的游客到底有多少,还有待观望。上述资深景区经营者直言,从目前同行的运营情况来看,引入极限运动的景区,基本只有在项目宣传初期会形成暂时性的、较明显的流量增长,但随着游客新鲜度逐渐下降,尤其是其他景区也引入类似项目之后,极限运动能为景区带来的二次消费增量就十分有限了。

  有旅游景区负责人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为丰富景区内的旅游产品,该景区引入滑索等刺激性项目已有3-4年的时间,但目前景区的主要收入还是以门票为主,引入项目占总收入比重仅为1-2成左右。“景区以自然观光为主,前来游玩的游客年龄群体很广,但真正选择刺激类项目的游客则有限,基本集中在年轻客群,占游客总量的比重并不大。”该负责人表示。

  安全底线

  归根结底,人们对于高风险的极限运动旅游最关注的还是安全这一底线。据不完全统计,今年4月以来,我国景区极限运动项目就已至少出现过3次安全问题。

  国内游乐设施设备资深专家、季高集团总裁李慧华介绍,整体来看,目前国内的游乐设施设备市场中,制造、销售高危险系数大型设施设备的本土企业并不多,但目前我国对于大型游乐设施已有专门安全规范,并且是强制认证标准,不论是过山车、海盗船还是空中滑索等都属于特种游乐设备,没有通过上述安全规范认证都是不能运营的。

 2/3   2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国法治经济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