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以建設“夜間城市”的視野發展夜經濟
“夜經濟”不僅指向吃吃喝喝,更是構建一種整體性的夜間生態,是打造充滿想象的“夜間城市”。
自去年“深夜食堂”在北京落地之后,近日,北京市海澱區出台了《海澱區消費能級提升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針對夜間經濟提供相應政策和資金支持,同時還具體提出打造西客站食寶街、北太平庄電影展覽展示區、西三旗公元99陽光餐飲街等六大夜間熱點區域。該行動計劃的發布,使得海澱區成為北京夜經濟首個區域政策落地之區。
作為開拓消費潛能和消費升級的重要領域,“夜經濟”在中國由概念而實踐,越來越受到眾多城市的重視。
歷來有“不夜城”之譽的上海,日前出台《關於上海推動夜間經濟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打造“國際范”“上海味”“時尚潮”夜生活集聚區,推動上海“晚7時至次日6時”夜間經濟繁榮發展。黃浦區和楊浦區先后設立了“夜間區長”“夜生活首席執行官”。而在天津,運河新天地和五大道市級夜間經濟示范街區於5月18日開街,河東區愛琴海懷舊夜市等多個消夏市集也將在六七月亮相。
不少大都市對於夜經濟的重視,凸顯了在消費升級大背景下,對經濟動能和城市生活的認識深化。南北之間在夜生活方面的差異,早已有之。這種差異更多源於習俗和氣候的不同,一些地方也已經接受了這樣的經濟形態,很長時間基本都處於自發和無為狀態。
但隨著經濟發展、城市發育以及人們工作、生活節奏和內涵的豐富,連一向被認為沒有什麼夜生活的北方,也漸漸意識到夜幕降臨並不是一天的結束。
有調查顯示,60%的消費發生在夜間,在2018年,有1800萬青年人在晚8點之后叫餐。今年五一期間,北京夜間餐飲消費還掀起了一個小高潮,晚10時至第二天凌晨1時的訂單量明顯增長。
可以說,即便有季節因素的客觀影響,夜經濟也終究會強力嵌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生活的常態。而其背后的強大動能,必然是消費升級的支撐。近來許多城市開始對夜經濟重視,從本質來說,也是遵循著經濟發展本身的邏輯。
重視城市夜經濟的培育發展,是個挺好的現象。但如果僅計算其經濟價值,則又未免視野狹隘。夜經濟不過是夜生活之一部分,而夜生活實際是城市發展和城市生活的必然結果。
目前,中國城市夜間經濟形態大都集中在餐飲,夜經濟產品供給不僅單調而且極度匱乏。從剛剛起步的角度,大力發展餐飲雖然無可厚非,可也應該認識到,打造業態不如打造生態。人們夜間出來就餐,未必是為吃喝而吃喝。甚至,很多晚上出來就餐都不過是夜間活動的“配套”。
認識到這一點,發展夜經濟就指向了發展夜間生活,甚至是“夜間城市”。這不是單純的概念游戲,而是對城市生活的再認識。舉例來說,“夜上海”的內涵和讓人產生的遐想,就遠比上海夜經濟要厚重得多。因而打造“夜上海”,也天然比打造上海夜經濟具備更大的想象空間。
夜經濟是城市發展和生活的自然延伸。目前許多城市開始重視夜經濟,既是拓展新的消費領域,也是補城市發展的短板。而站在更加宏闊的角度,則是建設“夜間城市”。
□徐冰(新京報智慧城市研究院研究員)
(責編:谷妍、鄧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