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真相揭秘:1939年的波兰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军队通过“闪击战”在4周内就占领了波兰。有关这场战役的描述大多是德军势如破竹,长驱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军队通过“闪击战”在4周内就占领了波兰。有关这场战役的描述大多是德军势如破竹,长驱直入,波军则节节败退,毫无还手之力。波兰空军的飞机来不及升空就悉数被德军摧毁。波兰骑兵不计后果地用战刀去砍德军坦克。然而,这是历史的真相吗?本文将为读者呈现别样的波兰战役画面。文章编译如下:

  围绕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很多“神话”,其中最著名的一个就是1939年9月德国对波兰发起的“闪击战”(Blitzkrieg)。通过贯彻“革命性的”战争理论,德国在4周之内就占领了波兰。装备陈旧不堪的波兰空军还没有驾机升空就被德军消灭在了地面上,波兰骑兵则不计后果地向德国大规模机械化部队发起了冲击,以求挽回些许脸面。

  这个版本的战役描述在二战结束后的最初几年就在深入人心了。从那时起,很少有人对这样的描述提出异议。然而,有关此次战役的大部分原始记录都是由那些有着既得利益的作者书写的——古德里安(Guderian)和梅伦廷(Mellenthin)等德国将军想方设法讨好获胜的同盟国;英国军事理论家巴兹尔•利德尔•哈特(Basil Liddell Hart)这些闪击战理论开创者急切地想向世人说明他们心爱的理论被实践证明是多么的有效。

  在1939年9月的这场战争中,事实情况是,尽管波兰陆军战斗力明显不足,但他们还是在防无可防的情况下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给在兵力数量和质量上都占据优势的对手造成了巨大伤亡。西方观察家的评论鄙视硬着头皮作战的波兰人无能,却不看看1940年春英法军队在占据战场优势的情况下表现有多么糟糕。

  两次世界大战间期的波兰

  尽管在1920年就获得了独立,但波兰共和国这个弃儿却发现自己的外交处境岌岌可危。1935年,波兰独裁统治者约瑟夫•毕苏斯基(Józef Piłsudski)离开了人世。此后,在约瑟夫•贝克(Józef Beck)上校的领导下,波兰试图奉行一种不在两个强大邻国之间选边站队的外交政策。

  1932年,波兰与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1934年,又与德国签订了一份为期十年的协定。对于苏德这两个“庞然大物”,波兰的政策前后矛盾,这是不可避免的。在德国与波兰关系出现少有的融洽的那一小段时期,波兰国内到处弥漫着与纳粹德国结盟对抗苏联的声音。而在绥靖政策受到西方领导人青睐的那段时间,波兰则建议对希特勒发动先发制人的战争。

  波兰的政策反映出这个国家无论从地理位置上说还是从地缘政治上说都是岌岌可危的。波兰在东部边界和西部边界都无险可守(波兰大陆在一个大平原上,这个大平原从德国北部一直延伸到俄罗斯草原),而且东方和西方的两个邻国是历史性敌人,这两个国家对波兰的国家完整构成了明显的现实威胁。不幸的是,在欧洲的政治主张中幻想盛行,而波兰的外交政策注定是永远摆脱不了这种幻想的左右了。

  绥靖政策

  法国和英国向莫斯科伸出了和平触须,提出建立一个共同阵线,联手对抗希特勒。不过,斯大林对盟国的决心表示怀疑,认为他们的提议只不过是想把苏联拖入与德国作战的漩涡中。

  而且,如果发生战争,苏联军队必须要穿过波兰领土才能为西方盟友提供帮助。波兰会反对苏联这么做,他们认为苏联军队一旦占领了波兰领土就不可能撤离了。波兰的想法是正确的,1945年发生的事件(指二战结束后苏、美、英三国划定波兰边界,部分波兰领土被划归苏联,译者注)足可以证明这一点。

  心怀鄙视的西方自由派指控波兰与纳粹勾结,而波兰则对那些在1920年波苏战争中袖手旁观的西方国家做出的保证失去了信任。

  1938年签订的《慕尼黑协定》(Munich Agreement)抛弃了捷克斯洛伐克,这暴露出法国和英国的战争决心是多么脆弱。不过,在1939年4月1日,法国和英国政府向波兰做出了保证,如果波兰边境遭到入侵,那么两国将军事上支持波兰。然而,这只不过是为英法两国为阻止希特勒发动战争所做出的迟来的努力罢了,而且这也说明英法两国承认他们奉行的绥靖政策走到了尽头。在这种情况下,盟国已经几乎没有什么能够帮助波兰的了。

  1939年8月23日,苏联和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Molotov–Ribbentrop Pact),其中的一项秘密协议提出由苏联和德国分割波兰,这标志着波兰共和国的丧钟已经敲响。吞并捷克斯洛伐克之后,希特勒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吞并自由城市但泽(Danzig)上,而将但泽与德国分隔开的正是“波兰走廊”(Polish Corridor)。随着德国宣传机器大肆渲染德国公民在波兰遭受了所谓的虐待,两国都在为战争做着准备。

  波兰的骑兵

  发生战争时,波兰的防御原则是依靠强大盟友(也就是法国)的干预。波兰军队单靠自己的力量是无法战胜纳粹德国或苏联的,不过倒是有可能把入侵者拖住,直到外援到来。

  1939年夏天的时候,波兰陆军装备不够精良,配置也不够合理,但批评它过于依赖骑兵就言过其实了。骑兵只占波兰陆军总数量的10%。而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东部战线以及后来的俄国内战和俄波战争中,很多战斗都需要在几乎没有道路的大开阔地进行快速机动,骑兵在这些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即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骑兵部队也能在中欧和西欧广阔但通常难以前行的地域纵横驰骋,不断骚扰敌方的薄弱部位。波兰骑兵采取的战术与国外观察人员的大肆指责相去甚远,波兰骑兵实际上是“骑马的步兵”,在下马与敌人交火前,他们会骑马快速机动。

  波兰的装甲兵

  波兰的现代装备很缺乏,这是毋庸置疑的。波兰曾做过一些亡羊补牢式的努力来弥补缺陷,但为时已晚。除此之外,波兰军队在机械化方面几乎毫无建树,他们的火炮大多是用马匹牵引的。

  波兰的装甲部队数量非常有限。虽然波兰有四个骑兵师都曾将机械化提上日程,但到战争爆发时,波兰只有一个坦克旅可供使用。尽管拥有数量众多的轻型小坦克和性能优异的37mm“博福斯”(Bofors)反坦克炮,但由于财力有限,波兰陆军没有进一步采取任何现代化措施。1939年时,波兰能够派上战场的人员有近250万,其中包括后备役人员和国民军志愿者,然而这样一支大军的组织形式却与1914年时没有什么区别。

  波兰实施“Z计划”(Plan Z)的依据是西方同盟国(尤其是法国)保证会在波兰被打垮之前向其提供帮助。波兰边界几乎无可防守,因此这一脆弱不堪的计划变得更加没有把握。波兰地处平原,便于坦克部队实施进攻,德国占领斯洛伐克之后,就可以从三个方向向波兰发动攻击了,波兰边界地区的防御形势每况愈下。尽管贯穿波兰境内的一些河流能够提供一些天然障碍来阻挡德军,但依托这些河流进行防御就意味着要放弃一些重要的经济资产。

  波兰统帅部决定让部队向后方撤退,希望部队在向国家心脏撤退的过程中会越来越集中。这一计划太过于乐观了,而且事实将会证明该计划完全无法应对德军最高统帅部策划的积极进攻。

  这些战略谋划上的不足反应出波兰陆军未能从现代战争的发展演变中获得经验,尤其是在快速进攻性机动中运用装甲部队方面的经验。

  德国的作战理论

  与此同时,德国陆军的发展道路在现代主义者的主张和传统主义者的主张之间摇摆不定。受希特勒青睐的现代主义者努力加强了德国国防军的机械化部队。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获得的现实教训连同近期从西班牙内战中获得经验与富有创造性的军事理论家(如富勒和利德尔•哈特)提出的理论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后来被称为“闪击战”的理论。

  不过,闪击战只是一种战术上的创新,而不是一种革命性的战争形式。利用突破口打击敌方最薄弱的部位,而后从侧翼包抄或包围敌人,这一作战思想的历史和战争本身一样悠久。第一次世界大战快要结束的时候,考虑更加周密的军事人员在发动进攻时都贯彻了这一思想。他们先用火炮集中射击敌方前沿一线的一些固定点,而后派出训练有素的冲锋队员向这些固定点渗透,目的绕过敌方的据点向前推进,渗透到敌方纵深。这些进攻行动不需要进行代价高昂的正面进攻(以前战争中经常采用),但却取得了惊人的效果。

  闪击战建立在这些基础之上,坦克、飞机和摩托化步兵一起行动,以求用最小的损失获得最大的战果。将俯冲轰炸机作为战术支援武器以及大批量使用坦克则是创新之举。

  不过,与流行的观点正相反,在进攻波兰之前,德国陆军的机械化程度并不高,只有7%的陆军实现了机械化,其余部队仍然在使用马匹。的确,希特勒对机械化情有独钟,而且很在意消耗战对国民士气的影响,因此想要避免旷日持久的消耗战。

  闪击战的进攻性质意味着机械化部队很容易与为其提供支援的步兵脱离,而且他们的进攻正面太窄,因此容易遭到对方反击。德国的军事家一直在担心这些问题。不过,波兰是没有条件来利用这些可能发生的情况了。实际上,驻扎位置过于接近边界的波兰军队已经是希特勒的囊中之物了。

  德国的计划

  德国的进攻计划要实现的目标是:在波兰军队撤退到河流障碍之前将其消灭。一旦波兰军队退守河对岸,那么德军一开始发起的进攻就可能会在大部队到来之前停顿下来。

  德国的进攻力量分为了两大集团军群,即北方集团军群(Army Group North)和南方集团军群(Army Group South)。北方集团军群包括两个集团军(63000人),分别由冯•屈希勒尔(von Küchler)和冯•克鲁格(von Kluge)率领,他们的目标是跨过东普鲁士和西普鲁士之间的波兰走廊,挥师向南直取华沙。南方集团军群包括三个集团军(882000人),在冯•伦德施泰特(von Rundstedt)率领下向北进攻,目标也是波兰首都华沙。这样一来,至少从理论上说,德国的两个集团军群会像一把钳子那样将波兰军队夹得粉身碎骨。

  1939年整个夏天,希特勒一直在要求收回自由城市但泽,为紧张局势火上浇油,但没有正式对外宣战。尽管原定的入侵日期(1939年8月26日)被推迟了,但德国的特种部队还是实施了夺占喀尔巴阡山(Carpathian Mountains)地下一段铁路隧道的行动,结果此次行动没有成功。在其他地方,德国的游击部队开始加紧实施破坏活动,同时德国的媒体也在极力渲染波兰对德国少数族裔的“暴行”。

  波兰的动员速度很慢,尽管他们已经完全了解了德军的动向。根据法国的建议,波兰故意放慢了动员的速度,希望能通过和平谈判解决问题。

  1939年8月31日,德国在上西里西亚(Upper Silesia)格利维采(Gliwice)炮制了一起事件,一伙秘密警察“袭击”了一家德国电台,并在现场留下了几具集中营关押犯的尸体,尸体上还穿有波兰军服。

  德国的进攻

  1939年9月1日凌晨4点,德国战列舰“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号(Schleswig-Holstein)悄悄驶离位于但泽的停泊区,开始炮击韦斯特普拉特(Westerplatte)半岛上的波兰军队营地。与此同时,纳粹党卫军采取行动,试图控制当地的邮政局。

  邮政局的工作人员进行了殊死抵抗,直到德国人往地下室里灌入汽油,他们才被迫停止反抗。随后,他们中的很多人都被枪杀了。韦斯特普拉特半岛上的驻军守卫“波兰凡尔登”(the Polish Verdun)长达一周之后才被迫投降。德国第四集团军以压倒性力量对驻守波美拉尼亚走廊(Pomeranian Corridor)的波兰军队进行了打击,波兰军队一边打一边向南方撤退。在这场殊死搏斗中,波兰骑兵旅在一处开阔地拦截了一个德国步兵营,并把这个营的大部分兵力消灭了。不幸的是,德国的装甲部队赶到了,身处困境的德国步兵得到了支援。波兰骑兵多人战死,其余被迫撤退。战场上的意大利记者很快就将波兰骑兵不计后果地与德国坦克搏斗的事迹传扬了出去。

  就在德国第四集团军越过波美拉尼亚走廊的时候,德国第三集团军正在从东普鲁士向华沙进军,尽管姆瓦瓦(Mława)防线暂时阻挡了他们的进攻。与此同时,由德国大部分兵力组成的南方集团军群正努力在攻打华沙之前对波兰的克拉科夫集团军群和罗兹集团军群形成包围之势。在莫克拉(Mokra),装备有反坦克炮的波兰骑兵在一辆装甲列车的支援下沉重打击了向前推进的德国装甲部队,而后才被迫撤退。德国的装甲突击被认为“协同能力差”,而且德国部队看起来也有些“惊慌失措”。尽管如此,德国还是成功地在波兰军队中间钉入了楔子,这样一来,波军的抵抗就越来越少了。

  在其他地方,从斯洛伐克出兵的德国军队与波兰边防部队展开了对杜纳耶茨河(Dunajec River)的争夺,天然障碍加上波军的顽强抵抗阻挡住了德军的前进步伐。

  空战

  与流行的观点正相反,波兰空军并不是在战争开始的头几天被德军消灭在地面上的。波兰人聪明地将飞机分散部署在了全国各地的偏远机场,德军击毁的飞机大多是假飞机。从技术性能上说,波兰空军的飞机(大多是老旧的PZL.11s飞机)比不上德国空军的飞机(Me109s飞机),无法阻挡德军获得制空权。尽管如此,波兰空军仍然表现出色,经常出动这些伤痕累累的飞机升空执行任务。在波兰空军中,表现最出色的是“追击旅”(Pursuit Brigade),在防卫华沙的战斗中,该旅击落了很多德国战机。

  直到8月30日(德国入侵的前一天),波兰政府才进行总动员,时间已经太迟了,这对波兰做出反应造成了障碍。波兰统帅部被德国的凶猛进攻打的措手不及,只能仓促应战。然而,蹩脚的动员加上德国空军对交通线的不断破坏,导致波兰军队很难集中。随着波兰军队向华沙退却,雷兹—希米格维(Rydz-′Smigły)将军下令将军队撤退到维斯瓦河(Vistula)东岸。将统帅部从首都华沙搬到布列斯特—里托夫斯科(Brest-Litovsk)的决定是一个重大错误,此举导致波兰的将军们越来越难以与他们的部队建立联系。

  德军统帅部同样也存在问题:他们担心部队向东开进的太远会导致部队与补给站和兵站车站的距离越来越大;他们还过于担心法国在德军暴露的西线实施反击。

  这种担心被证明是没有依据的:12月7日,法军在萨尔(Saar)畏首畏尾地进行了几次试探性攻击后就止步不前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尽管没有遇到什么抵抗,法军竟然在几天后就撤军了。

  华沙

  波兰在布楚拉河(River Bzura)一线发起了决定性反击,打了德军一个措手不及,从而使波军能够更有序地向华沙撤退。不过,波军的进展逐步陷入了停滞,在德军的猛烈轰炸下,波军发现自己有被包围的危险。布楚拉河攻势的失败导致波军几乎不可能再发起有组织的反击了。

  尽管波兰政府于9月4日撤出了华沙,但波兰还是决定要死守华沙。华沙城内的少量驻军和平民志愿者构筑了简易防御工事,成功阻挡住了德国人的两次进攻。波军在布楚拉河发起的反击为华沙赢得了一些喘息之机。然而,德国空军随后对华沙进行了猛烈轰炸。华沙外围的防御崩溃后,德国用13个师的兵力(接近德军总兵力的三分之一)对华沙实施了合围。德军的围攻从9月8日一直持续到26日,造成近40000平民死亡。德国空军用大规模空袭为地面进攻开道,德国地面部队经过激烈战斗最终取得了胜利。缺乏饮用水、弹药和医疗用品的波兰人于9月28日正式宣布投降。

  苏联的进攻

  9月17日,苏联依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从东部入侵波兰,波兰陷入了绝望境地。波兰将所有可用部队从东部边界抽调了出去,因此苏军在该地区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尽管有些波兰部队与苏军在加利西亚(Galicia)发生了冲突。雷兹—希米格维将军别无选择,只好命令所有残存的波兰部队退入罗马尼亚。不管怎样,波兰战役结束了。

  胜利者沿着桑河(San)布格河(Bug)划定了分界线。在战争中死亡近60000人,受伤140000人的波兰就这样被两个残暴政权瓜分了。自私自利的盟国袖手旁观,使波兰吃下了单打独斗的苦果。正是国家天真的外交政策才导致了波兰对外国势力的好意的依赖。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波兰人才能心平气和一些。事实上,由于波兰缺乏人员和装备,加之边界无可防守,因此他们是不可能赢取战争胜利的。不过,在被占领期间,波兰组建了欧洲规模最大的地下军团。

  对闪击战的宣传

  尽管德国的新闻片对闪击战进行了大肆宣扬,但事实上,波兰战役的胜利是建立在集中兵力和动员这些传统作战方法之上的。在19世纪德国统一战争中的“闪电战”和波兰战役中的坦克战中,这些传统作战方法发挥了同等重要的作用。的确,装甲部队发挥了重要作用:赫普纳(Hoepner)的第十六军在不到7天的时间里向华沙推进了140英里;古德里安率领部队在12小时内向维斯瓦河推进了50英里。

  不过,他们的这些成就应该放在特定的环境下来看。在北部的开阔地带,尤其是在波兰战役的后期阶段,德国装甲部队没有遇到什么有效抵抗。然而,在波兰战役的大多数战斗中,德国装甲部队却要服从于步兵的需要。德国统帅部不愿意让装甲部队脱离束缚,一直将他们作为一个矛尖,而不是一个独立的兵种。

  在波兰战役中,德军死亡人员大约为10572人,受伤人员大约为30322人。德军在波兰以及后来的法国实施的闪击战使希特勒以相对较少的伤亡和资源消耗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胜利,这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旷日持久的消耗战形成了鲜明对比。宣传带来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当时德国的新闻片对闪击战进行了生动描述,这种描述至今仍然具有很大的权威性。

  在波兰和法国取得了惊人胜利后,希特勒于1941年发起了“巴巴罗萨行动”(Operation Barbarossa)。在俄罗斯的辽阔大地上,闪击战的缺点很快就暴露得很明显了。在俄罗斯被击败后,德国国防军不得不重新走上了静态防御作战的老路,而闪击战正是为了避免静态防御作战而设计的。 知远/刘雷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国法治经济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