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爱好者,守住小众化的传承
——寻找宣传发布“2018巴渝工匠年度人物”系列报道
记者 陶勉 摄影 卢进
梁平竹帘,以竹丝为主要原料编织成帘,画上精美图画的工艺美术品,起源于宋代,迄今已有上千年历史,有着“天下第一帘”之美誉。“1958年,梁平竹帘厂成立,那时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竹帘制品,厂里的经济效益好得不得了,年销量可达几万张”。
梁平竹帘“第四代国家级传人”牟秉衡,在工作中
今年79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重庆市工艺美术大师”梁平竹帘”第四代国家级传人牟秉衡,带着几分自豪地追忆着当年竹帘制品的盛况。然而随时代发展,窗帘代替了竹帘,竹帘销量锐减,2001年,曾经拥有200余工人的梁平竹帘厂被迫倒闭,在大量从业者选择另谋生路的艰难时刻,牟秉衡选择在家里制作梁平竹帘,从此走上了一条:为爱好者守住历史艺术精粹积淀的小众化传承道路,这一走,就是18年。
牟秉衡自幼随外公学习绘画、书法,擅长花鸟、山水、老虎等,他结合竹帘的固有特性,刻苦钻研了在竹帘上绘画的方法,自创了喷、擦、积等多种竹帘绘画技法,“在竹帘上绘画不同于在宣纸上作画,它没有宣纸那种自然天成的晕染效果,但会给人一种清新、洒脱的感觉,尤其是山水画,清秀的画风、微动的竹帘,有一种立体的韵味。”
出自牟秉衡及当地民间艺术大师之手的梁平竹帘,画色泽典雅、工艺精细、风格独特,曾多次作为刘少奇、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的礼品,北京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等处都有珍藏。2009年牟秉衡代表重庆市出席在北京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其创作的宽约1.3米、长2.5米的巨幅竹帘画作品《溪山行旅图》被中国艺术研究院收藏。
牟秉衡的家中,也是梁平竹帘的生产厂,牟秉衡一家六口都在自家竹帘厂从事相关工作,负责织帘的儿媳妇介绍:梁平竹帘选用本地慈竹为主要原料,而且必须是竹节长、干花少、青皮未伤的隔年青或两年青,这样抽出的竹丝才会色泽柔和鲜嫩。
由于制作竹帘工艺复杂、成本较高,所以市场面较窄,但也不乏有慕名而来的爱好者,据牟秉衡的儿子,今年45岁,梁平竹帘第五代传承人牟寅初介绍:“他们每年还是要接待不少远道而来的爱好者,他们对艺术的追求,对竹帘画的喜爱令人感动,为了他们决不能让老祖宗传下的好东西断送在我手上”。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