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芬河境外输入病例外省人员超七成


中工新闻是国内主流新闻网站中工网旗下综合新闻资讯门户,也是中工网核心主频道,每天24小时为广大网民滚动报道国

  绥芬河境外输入病例外省人员超七成

  黑龙江从四方面加强集中隔离点管理

  4月18日,黑龙江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绥芬河口岸境外输入疫情防控情况第三场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黑龙江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葛洪介绍,4月17日零时至24时,新增绥芬河口岸输入确诊病例13例(隔离人员转化7例,无症状感染者转化5例,疑似病例转化1例),新增输入无症状感染者0例,新增疑似病例2例。

  截至4月17日24时,累计报告绥芬河口岸输入确诊病例371例,现有绥芬河口岸报告输入无症状感染者25例,现有疑似病例5例。

  经绥芬河口岸入境达2497人

  绥芬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李兴国介绍,绥芬河自出现第一例境外输入病例以来,经绥芬河口岸入境2497人,其中,户籍在黑龙江省的1074人,占43.01%;户籍在其他省份的1423人,占56.99%,覆盖了除西藏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外的全国30个省(市、区)。

  截至4月17日24时,累计报告入境确诊病例371人(治愈出院1人),现有无症状感染者25例,留在绥芬河和牡丹江救治的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中,外省人员280人,省内115人。现有疑似病例5例。在输入病例中,黑龙江户籍人员占29.11%,外省户籍人员占比70.89%。

  截至4月17日24时,被兄弟省市“手传手”“点对点”接走710人,其中,省内337人,占接走总数的47.46%。现有隔离人员834人,其中外省547人,占比65.59%。

  李兴国表示,在境外输入病例出现前,绥芬河是一个零确诊病例的边境城市,工业企业复工率已经达到100%。这次境外疫情的大量输入,不仅带来了疫情扩散的高风险,也给当地的复产复工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很大影响。为做到“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要求,当地实行了“九严一保”管控措施,调整扩大了服务行业营业的“负面清单”,对口岸等重点管控区域禁行等等,就是为了有效切断病毒传播途径,防止疫情扩散。“绥芬河作为边境城市,接收和救治回国的同胞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必须完成好。”

  一名县级干部负责一个集中隔离点

  关于加强隔离点周边管理,黑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张剑峰表示,为保证隔离点周边居民安全,黑龙江省委赴绥芬河市疫情防控工作组已经制定并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场所管理的指导意见》,从多方面加强隔离点的管理。

  首先,加强集中隔离点管理人员的配置,明确每个集中隔离点要有一名县级干部驻点负责,按照“包保干部+医护人员+民警”三位一体模式,配备足够公安、社区、宾馆安保、志愿者等工作人员共同完成相关工作,工作人员要固定并在隔离点实行封闭管理。

  其次,加强集中隔离医学观察人员的管理,所有集中隔离人员应单独房间居住,在观察期间不能与其他观察对象接触,集中隔离人员在房间内单独就餐。除集中隔离场所工作人员外,严格限制其他人员进出。

  此外,加强隔离点工作人员的个人防护,在隔离点承担安全保卫、后勤保障、人员转运、登记接待以及负责医学观察的医务人员、房间保洁人员等均参照国家卫健委新冠肺炎防控工作方案中《特定人群个人防护指南》要求,分级分类做好个人防护。工作人员在完成工作任务后,需要居家隔离医学观察14天。

  张剑峰表示,在加强集中隔离点消毒和生活垃圾的处理工作方面,集中隔离点公共区域每天至少消毒一次。隔离人员所居住房间在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对象离开后进行一次终末消毒。集中隔离人员所使用的床单、被罩等可重复使用的纺织品,交由具备资质的专业医用织物洗染企业收集、运送、储存、洗涤和消毒。产生的生活垃圾,均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案例

  无症状感染导游12名密接均为阴性

  黑龙江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葛洪介绍, 4月17日绥化报告查出一例来自绥芬河的阳性检测者。患者段某,男,30岁,职业为国际导游。4月13日从绥芬河送母亲回绥化老家,14日在绥化社区外来人员排查中被发现,16日检出核酸阳性。目前,该患者与绥芬河的12名密接人员核酸检测均为阴性,且没有俄罗斯旅行史。目前,这个病例是否与境外输入病例有关,正在组织国家和省流调专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葛洪介绍,针对这一病例,绥芬河市对其可能感染地点(共享通道区域)划定疫点,对划定的区域进行封闭管理,划定区域内全部居民开展核酸筛查,对划定区域开展环境消毒。与此同时,限制绥芬河市区感冒、退烧药物的零售,以引导出现感冒、发热等类似症状的居民赴发热门诊进行排查。加强群众健康教育,提示公众出现感冒类似症状,应主动向社区进行报告,同时可以通过社区管理人员进行预约,由疾控部门免费提供核酸筛查,同时根据专家评估,可由医疗机构提供CT检测。对疫点所在社区开展人群症状筛查,主动发现发烧、咳嗽、乏力、腹泻病人。

  文/本报记者 孔令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国法治经济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