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前的8月1日,南昌城头一声枪响,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宣告诞生,南昌也因此成为“军旗升起的地方”。透过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内陈列的一件件文物,当年南昌城内的枪林弹雨声、热血喊杀声,仿佛就在耳边回响……这些文物见证了八一南昌起义的丰功伟绩,也见证了群众拥护起义部队的热情、革命战士理想高于天的觉悟。
一枚徽章:
见证铁路工人大力支援南昌起义
这是一枚圆形银质的徽章,徽章正面正中有一个小圆,圆内有一“南”字,小圆外还沿上部逆时针方向排列着“南浔铁路工会”六个字,其中“南”字和“会”字下部各有一小五角星。这枚小小的徽章看似寻常,却是南浔铁路工会参加革命斗争的历史见证。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馆长王小玲告诉记者,据《江西铁路百年图志》记载,江西铁路史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修建桂萍铁路开始,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南浔铁路是江西省自办的首条铁路,也是中国早期修建的铁路之一,它全长128.35公里,从九江至南昌,共设九江、沙河、黄老门、马回岭、德安、永修、涂家埠、新祺周、乐化、南昌10个站,是近代江西交通的大动脉。随着铁路的修建,铁路工人队伍迅速壮大,南浔铁路工会也应运而生。该工会广纳会员,成立工人纠察队,积极投身工人运动的热潮中,利用南浔铁路的交通便利支援南昌起义。
1927年3月,蒋介石制造“三一七”惨案,暴徒们大肆破坏工会等组织。为了声讨国民党的反动行径,南浔铁路工会委员长熊好生在涂家埠主持召开了上万工人参加的涂家埠铁路工会委员长胡西昌追悼大会。大会深切悼念遇害的胡西昌,并决定枪决凶手肖河千等反革命分子。4月4日,工人纠察队包围了反革命的国民党九江县党部,逮捕了“三一七”惨案的首犯王若渊等人,并成立了“九江人民裁判委员会”以审判反革命分子。南浔铁路工人的加入使得九江工人运动愈加声势浩大,沉痛地打击了帝国主义与封建军阀在九江的统治。
八一南昌起义前夕,不仅有周恩来等南昌起义领导人经由南浔铁路到南昌传达中共中央命令、商讨起义准备计划,而且南昌起义的主力叶挺、贺龙部队以及起义后开赴南昌的第73团、第75团也是经由南浔铁路迅速到达南昌。铁路工人积极主动帮助起义部队,他们为起义部队彻夜抢修铁路,还为其运载调度最好的列车员。王小玲说:“铁路工人们为起义命令的有效传达、军队及装备的调度提供了便利和后勤保障,为起义的成功举行作出了突出贡献。 ”
一套维修工具:
见证工人彻夜抢修涂家埠大桥
这是当年涂家埠铁路工人为起义部队抢修铁路时用过的一套维修工具,其中,大扳手纵59厘米、横8厘米、厚3厘米;小扳手纵44.5厘米、横5.5厘米、厚2厘米;十字镐纵87厘米、横30厘米、厚4厘米。1959年,南昌铁路局将这些工具移交给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
涂家埠大桥地处潦河入修水处。南浔铁路全线贯通后,涂家埠大桥遂成为南浔铁路的重要路段,是沟通南昌、九江的枢纽。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陈列部副主任刘小花告诉记者,1927年7月下旬,中共中央决定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叶挺、贺龙部队作为南昌起义的主要武装力量身负重任。加之九江军事局势微妙,国民党唐生智、朱培德、程潜部已对驻扎在九江的叶挺、贺龙部队形成南北夹击之势,国民党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也已察觉叶挺等部的“异动”。叶挺、贺龙部队遂乘坐火车开赴南昌,开展起义准备工作。
1927年7月25日凌晨,叶挺率24师率先开拔,顺利到达南昌;第二天,贺龙部队也随之开赴南昌。当部队到达涂家埠时,突然间,列车前方传来命令:“停止前进,就地休息!”出什么事了?战士们互相询问着、议论着。后来才得知,前方涂家埠大桥被破坏了。刘小花说:“7月25日晚,叶挺部队乘专列抵达南昌的军事活动,被反动派察觉。他们在当晚派人破坏了大桥,意图阻断贺龙部队来昌之路,切断叶挺的后援。”
就在这个紧急时刻,涂家埠铁路工人们不畏辛苦,为贺龙部队顺利抵达南昌开展了一系列工作。100多名涂家埠铁路工人自带铁镐等工具,赶来抢修铁路大桥。木料不够了,工人们便用家中的木料垫上;道钉用完了,便到各家去搜集。他们不顾疲劳,彻夜奋战在铁路线上。黎明时分,满载着战士的列车,迎着曙光向南昌城内飞驰而去。1995年,涂家埠段的铁路因京九铁路的修建被炸毁,但那些抢修大桥的工具却由铁路工人们保存着,现珍藏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
一根撬棍:
见证汕头“七日红”的光辉业绩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陈列大楼的展柜中静静躺着这样一件文物:汕头铁路工人使用过的撬棍。这根撬棍大体呈圆柱形,头部为铲形,长约135厘米,至今仍然保持着原本朴素无华的模样。然而,就是这样一件极为普通的文物,背后却珍藏着述说不尽的历史……
在南昌起义发动之初,前敌委员会就深刻认识到在南昌长久立足的不可能性,于是决定起义胜利后部队分批前往广东,积蓄力量再次发动北伐。1927年8月3日,起义部队按照原定计划分批撤离南昌,经广东潮汕到东江。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副理事长陈汉初告诉记者,当时南昌起义部队之所以选择南下至潮汕地区,是由几个原因促成的,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南昌起义部队想占领出海口,以便获得苏联的外援。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副馆长熊艳燕介绍,当时国民党企图阻止起义军主力部队进入潮汕地区。9月上旬,起义部队尚未到达潮州之前,便事先将潮汕铁路浮洋车站路段掘毁,意图阻止起义部队辎重车马通过。9月23日,起义部队进入潮州之际,杨石魂以汕头总工会委员长名义发出紧急通告,号召接应起义部队。军情就是命令!当晚,彭湃还积极动员农协会的会员连夜配合潮汕铁路工友抢修铁路。听说叶挺、贺龙的部队要来汕头,大家不辞辛劳,有的用撬棍修正铁轨,有的用铁锹、铲子清理淤泥,铁路上一片忙碌景象。经过一夜的苦干,铁路交通得以恢复,为起义部队占领汕头创造了有利条件。9月24日清晨,起义部队前锋沿潮汕铁路进入汕头市区。起义部队在汕头前后共驻7天,建立了红色政权——汕头市革命委员会,组织工农武装,打击反革命,人们把这段光荣历史称为“七日红”。汕头“七日红”连同南昌起义的革命业绩永载史册。
一张会员证:
见证海陆丰根据地的革命历史
这是一张纸质的农协会员证,上方横排从右至左写有“会员证”三个大字,下方竖排写有“陆丰县第四区区农民协会,第百伍捌号彭锦丰,吉溪约兴宁排乡,十四年六月廿日”字样。这张会员证虽然看上去不起眼,却见证了海陆丰根据地的火热革命岁月。
据刘小花介绍,1927年10月,南昌起义部队几经辗转进入广东境内后,在揭阳汤坑地区被敌军重兵包围,遭遇挫折。10月3日,前敌委员会在普宁县流沙镇召开了最后一次紧急会议,会上传达了中央精神,决定让剩余部队的武装主力突围去海陆丰。谁知会议刚一开完,部队就在乌石地区遭遇伏击。
从乌石突围的起义部队有1000余人,在董朗、颜昌颐的率领下,与东江特委取得了联系,到达了海陆丰。周恩来得知情况后十分高兴地说:“这就很好了,革命军队和革命群众相结合,南昌起义的革命火焰,又在海陆丰猛烈地燃烧起来。”突围出来的起义部队于10月7日进入陆丰激石溪,9日进入朝面山。南昌起义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等也相继抵达陆丰。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在当地党组织和群众的掩护下,部分领导人和起义官兵先后离开海陆丰转去香港和上海。按中共南方局指示,以东江革命委员会的名义将留在海陆丰的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第四团,后称红二师,11月正式建立师部,董朗为师长,颜昌颐为师党代表,下辖第四团及由海陆丰工农革命军编成的第五团。
扩编后的红二师,与当地的农军和民众一起,成为创建海陆丰根据地的主力。他们攻打当地的地主武装,打败入侵的国民党顺团。11月13日、18日,陆丰、海丰分别召开县工农兵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了海丰、陆丰两县苏维埃政府。随后,红二师和当地农军一起,在彭湃的领导下,又在海丰、陆丰两县开展了土地革命,镇压反革命分子,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海陆丰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立的一块著名的根据地。南昌起义部队作为创建海陆丰根据地的主力,在这块土地上洒下了无数的鲜血和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