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见证:《53年伍分(麻)》上的“时代巨轮”


历史的见证:《53年伍分(麻)》上的“时代巨轮”

我们回顾人民币的历史,就会发现,每一张人民币上的图案,都是以我国的历史或政治事件为蓝本设计出来的。可以说,人民币,见证了我们祖国繁荣发展的历史。

第二套人民币的诞生:促流通、便国民

新中国经过“一五计划”以及中央政府的各项积极调控措施,已基本消除战争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影响,工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商品经济日益活跃,市场物价稳定;国家财政在收支平衡的基础上,连续几年收大于支;国家商品库存、黄金储备也连年增加,货币制度相应巩固和健全,一个独立、统一的货币制度已基本建立起来。

历史的见证:《53年伍分(麻)》上的“时代巨轮”

在货币制度建立起来的过程中,人民币的发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第二套人民币更是明显,其无论是制造工艺还是图案选取都比第一套人民币更为突出和完善。

由于解放前连续多年的通货膨胀遗留的影响没有完全消除,第一套人民币的面额较大且单位价值较低,在流通和计算时,不仅不利于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还给人民生活带来很大不方便。

为改变第一套人民币面额过大等不足,提高印制质量,进一步健全我国货币制度,1955年2月21日,国务院发布命令,决定由中国人民银行自1955年3月1日起发行第二套人民币,同时收回第一套人民币。

第二套人民币的图案:思想明确、设计新颖

第二套人民币在设计、印制发行工作中,得到了周恩来、陈云等的极大关怀和高度重视。他们亲自审查了整个设计方案。在设计时,采纳了周总理提出的许多具体的、宝贵的修改意见,使第二套人民币设计主题思想明确,印制工艺技术先进,主辅币结构合理,图案颜色新颖。

历史的见证:《53年伍分(麻)》上的“时代巨轮”

第二套人民币主景图案内容体现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风貌,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战斗历程和各族人民大团结的主题思想。钞票式样打破了原有的固定的四边框形式,采用了左右花纹对称的新规格;票面尺幅按面额大小分档次递增;整个图案、花边、花纹线条鲜明,精密、美观、活泼,具有民族风格。这些图案见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新中国的建立,也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万物复苏的景象。

伍分纸币图案来源:弃暗投明的“时代巨轮”

“海辽”号轮是美国Manitowoc船厂1920年的产品,3200吨,原名San Antonio,卖给中国后起名为“海闽”号。头一次航行就撞沉了吴淞军港的小火轮,撞死了十六个军校实习生,然后又开到厦门去撞翻了“伏波号”(原英国护航驱逐舰Petunia号)。

新中国解放前夕,“海辽”号轮和其他被国民党军队征用的招商局轮船已经离开上海三个多月,一直往返于大陆和台湾之间,运送物资和国民党军队。彼时,起义小组成员早已打入内部,静待起义时机。

历史的见证:《53年伍分(麻)》上的“时代巨轮”

历史的见证:《53年伍分(麻)》上的“时代巨轮”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败退时下令征用所有的船只抢运军火和军队。9月19日,泊于香港的“海辽号”接到国民党的调令,前往汕头运送部队到舟山群岛增援。在这决定“海辽号”命运的关键时刻,“海辽号”决定起义,驶向解放区大连,投向人民的怀抱。1949年9月28日早晨,驶入大连港,正式投入了人民的怀抱。

为了纪念“海辽”号不同凡响的起义,经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并报经中央政府批准,在设计第二套人民币伍分纸币时,将“海辽”号印在票面主图案上,以永久地让人们纪念这次起义。

藏品《53年伍分(麻)》

历史的见证:《53年伍分(麻)》上的“时代巨轮”

历史的见证:《53年伍分(麻)》上的“时代巨轮”

藏品信息

【藏品名称】第二套人民币伍分券(麻袋)

【藏品简称】53年伍分(麻)

【藏品面值】5分

【发行时间】1981年07月15日

【发行数量】回收销毁

【发行单位】中国人民银行

【交易代码】103105

第二套人民币是1955年3月1日开始发行的,目的是治理解放前遗留的通货膨胀问题,后期由于和前苏联关系恶化,加之部分纸币由前苏联代印,第二套人民币也逐渐退出流通,结束了由外国给新中国印刷纸币的历史。

第二套人民币在印制工艺上除了分币外,其他券别全部采用胶凹套印,其中角币为正面单凹印刷;1元、2元、3元和5元纸币采用正背面双凹印刷;10元纸币还采用了当时先进的接线印刷技术。

第二套人民币的凹印版是以中国传统的手工雕刻方法制作的,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其优点是版纹深、墨层厚,有较好的反假防伪功能。因此,第二套人民币发行后立即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欢迎,称赞这套人民币好看、好认、好算、好使。

实践证明,第二套人民币成为中国第一套完整、精致的货币,对健全中国货币制度,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国法治经济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