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迷报2018年正式休刊 32年历史曾见证黄金年代


文章来源:申来之笔各位看到这期推送的时候,《球迷》报的最后一期正在天津的报刊亭销售(如果可以买到的话)

最后一期《球迷报》

  文章来源:申来之笔

  各位看到这期推送的时候,《球迷》报的最后一期正在天津的报刊亭销售(如果可以买到的话),有着三十二年历史的这家报纸,结束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在纸媒凋零的背景下,《球迷》报的休刊仅仅让旁人感叹一声而已,但对于我们这些亲历者来说,心里五味杂陈、唏嘘不已。

  《球迷》报1985年7月创刊,所以大致和八零后一起长大,只要年龄超过三十岁,热爱体育的人,就应该买过或者看过这家报纸。我的朋友里,只要是铁杆的球迷,就会和我念叨过和《球迷》报的不解之缘。那种场面我经历过,在互联网不发达的年代里,每到出报的日子,总会跑到报刊亭买一份《球迷》报看。

  那个时候是属于体育媒体的黄金时代,就好像王小波在《黄金时代》里面写的那样,“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在我还没有做足球记者之前,我有很多奢望,不过还是不敢想曾经有一天会在《球迷》报供职的。

  《球迷》报曾经有一个版专门刊登读者的观点,我曾经在这个版上发过一篇豆腐块大的文章,引以为傲很多年。那个版的编辑王敬阳老师记忆力超群,多年之后还记得这段故事,可见当年每一篇文章他们都很用心。

  2001年底的时候,我差点去了《球迷》报,当时甚至已经见了总编张可老师,他已经打算收留我了。随后,我原来供职的《天津青年报》复活,思来想去还是决定去老地方发展。张可老师和引荐我的哥们对我没有半点怨恨,一直到现在都很感恩。

  不过绕来绕去,最终我的名字还是出现在了《球迷》报上。以前和《球迷》报同行出差的时候,总是在等他们写完稿子才能去吃饭,有时候等的不耐烦会替他们捉刀。这下我也尝到了《球迷》报记者的辛苦,每场比赛结束后都会写上几千字,很考验观察力和文字功底。

  很多同事都要比我在《球迷》报的经历更长,他(她)们经历过这家报纸的辉煌,而我进来的时候,实际上已经走下坡路了。最近几年,无论是大形势还是实际情况,《球迷》报已经在勉强维持了。最终,这份报纸没有迎来2018年的春天。

球迷报2018年正式休刊 32年历史曾见证黄金年代

  2011年年底的时候,《体育周报》结束了12年的历程,我为这家报纸当特约记者,所以他们寄来了最后一期报纸。停刊词写的极其伤感,“我们将与那些已经离开的体育报纸一样,成为一个永恒的背影,希望你我都能记住今天。”

  如今,轮到了我的同事顾颖写休刊词的时候了,如果可以买到最后一期报纸的话,可以读读她的文字,尽管她尽量做到轻松一些,但我还是读到了文字里的悲伤。

  对于我来说,这份年代久远的报纸伴随着我的成长史,从一个普通球迷到媒体从业人员,然后现在变成了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媒体从业人员。回想自己这段历史的时候,总觉得其实《球迷》报就像是人生坐标一样,丈量着你的成长和轨迹。

  最后用席慕容的散文结束吧,“繁花落尽,我心中仍留有花落的声音,一朵、一朵,在无人的山间轻轻飘落。”对于人和事,记住就好。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国法治经济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