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点:大秦腔 舞台在乡村


文化视点:大秦腔 舞台在乡村

  眼下时令虽然还是深冬,但渭源县秦剧团一班人可闲不住,几十号人马刚从和政县演戏回来,来不及稍事休息,又开始紧锣密鼓地排练《海瑞训虎》等剧目,准备春节送戏下乡了。团长黎荣贵说:“下乡演戏确实很苦,但看到山区群众看戏时高兴的样子,心里边也和群众一块乐呵着。”

  渭源县秦剧团原先是一个烂摊子,一年演戏的场次少,收入屈指可数,大锅饭越吃越稀,快要到分兵卖马的时候了。刘精忠、宋周太等七名老一辈秦腔演员,为剧团奉献了毕生精力和全部才华,但退休后生活十分拮据,大家怨言很多。县上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决定将7名退休人员的工资转入财政支付,为剧团每年一次性拨付专项经费6万元,同时广纳贤才,聘任演艺界有口皆碑的能人黎荣贵任团长,每年到陕西戏校高薪招聘演员充实力量,避免了人才外流的现象。“梧桐叶茂凤凰来,孔雀不再东南飞”,苟芳琴、魏红丽等人从陕西戏校毕业后来到渭源,苟芳琴音质洪亮宽厚,经常扮演须生,魏红丽的声音清脆甜美,经常扮演小旦,乡土人才朱军酷爱习武,经常扮演武须生,如今他们都成了剧团的“台柱子“。现在的秦剧团群贤毕至,人心思奋,成了该县送文化下乡活动的主力军。

  几年来,为了让山区农民看上戏,看好戏,演员们在黎荣贵的带领下,足迹踏遍了渭源的山山水水,经常吃方便面,睡地铺,十多个小时不卸妆,“轻伤不下火线”,生了病吃完药、打完点滴又上场。春节、中秋节都是送戏下乡的高潮期,别人都是合家团圆,其乐融融,但演员们却不能和家人团聚。身为团长的黎荣贵更是舍小家而为大家,他经常和演员谈心,想方设法改善大家的生活和演出条件,戏多人员紧缺时,黎荣贵扮了小生扮武生,忙得不可开交。看到团长这样,演员们遇事团结互助,心往一起想,劲往一起使。一次,秦剧团应邀去渭源北部的新寨镇演出,当时正值冬天,一场大雪覆盖了路面,车走到山上根本无法下山。山梁上寒风凛冽,年轻演员便去附近农庄借铁锹铲雪,干了整整一夜,第二天早上才在山坡上铺上沙土下了山。中午12时,戏场内人头攒动,伴随着铿锵的锣鼓声,演员们又精神振奋地走上了戏台。这天,当得知大家在路上与风雪战斗了10多个小时后,老百姓非常感动,硬是把大家伙拉回家吃了一顿热乎乎的农家饭。就这样,剧团一班人经常顶烈日、冒严寒,把群众渴求的精神食粮送到了广阔的山乡,《状元与乞丐》揭示了求神算卦酿成的苦果,《金麒麟》宣传了朴素的法制思想,《慈母泪》教育人们要孝敬父母。剧团走过的地方,当地的民俗民风明显好转,赌博、封建迷信等陋习少了,群众追求文化的热情高了,五竹镇黑鹰沟村、锹裕乡的锹阳村等都办起了自己的戏班,每年春节带领群众自娱自乐。莲峰镇石门村60多岁的马凯高兴地说:“原先村上有的年轻人不务正业,看了几场戏后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这不,有几个还拜师学习我的根雕手艺来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国法治经济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