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收益主题报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关系演变的海外经验


固定收益主题报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关系演变的海外经验

如何理解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关系?在实践中,绝对的财政政策主导(如财政赤字货币化)或者货币政策主导都是较少见的极端情况。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通常是相互协调配合的,但两者的相对地位可能发生变化。不同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所依据的理论基础不同,而不同经济理论对财政和货币政策的重视程度又存在较大区别,所以,成熟经济体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态度及运用基本都经历了由开始重视财政政策忽视货币政策,到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看作同等重要,再到强调货币政策对经济调节作用,最后又重归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重的过程。

    财政主导vs 货币独立,哪个效果更好?从美日等国历史经验看,财政政策通过刺激总需求,在促进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方面效果较为明显,但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改变,政策效果可能逐渐减弱,反而会在长期产生持续的通胀压力,同时对于“赤字预算”的过度依赖可能导致政府债务大幅攀升,财政可持续性降低。货币政策通过维持物价和币值稳定,能够保障经济体持续稳定增长,但在面临危机时,流动性陷阱出现很可能导致货币政策失灵,此时需要加强财政政策配合来提振总需求。

    对于我国而言,当前银行体系信贷传导机制正常,并不存在流动性陷阱或者货币政策失灵的极端情况,而财政政策在操作方式、传导效率、精准度、挤出效应等方面可能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再考虑到“六保”任务强调对困难企业、困难人群兜底而非需求端强刺激,因此仍应坚持货币政策独立性,远未到实行财政赤字货币化的地步。

    风险提示:政策力度和效果不及预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国法治经济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