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胞林璟均至今保留著一個銀色的手按式計數器。12年前,36歲的他連續數月在廣州幾個商圈蹲點,記錄人流量。
如今,林璟均的“台北天母甜甜圈”在廣州有5間門店,其中1間還特意辟為廣州台灣青年之家的活動場地。這位“老台青”不僅實現了自己登陸創業的夢想,還協助越來越多的“新台青”追夢、築夢、圓夢。
2006年,林璟均考取了暨南大學的非全日制法學博士班。在羊城求學之餘,他穿行大街小巷,“偶得”創業點子。
“應該有很大市場!”林璟均立刻把想法告訴在台北開甜甜圈店的朋友,但對方卻並無興趣。思索再三,他決定把握機會,靠自己打入廣州市場。
那年11月開始,林璟均每月都從台北到廣州。彼時兩岸全面“三通”尚未實現,他要取道澳門入境,再從珠海轉車到廣州。林璟均堅持連續8個月往來兩岸,在廣州各大商圈做市場調研,在街邊記錄人流量,常常一待就是一整天。
隔年11月,林璟均的第一間“台北天母甜甜圈”門店在廣州正式開業。他的事業一步一步走上正軌,現在,除了廣州5間門店外,深圳、汕頭、哈爾濱還各有1間門店。
如今,林璟均的甜甜圈烘焙坊不僅是一間“網紅店”,更是一所“夢工場”。這間160平方米的烘焙坊位於暨南大學附近一個小區裏,林璟均和同事在這裡烘焙甜甜圈的同時,還辟出一大半區域佈置沙發和桌椅,作為咖啡館和辦公區。林璟均將它命名為“食驗書房”。
這間“書房”,是許多台灣青年在廣州的第一個“家”。
2014年,林璟均當選廣州臺協青年會會長。當時,臺協青年會的成員以“台商二代”為主。“台青並不都是台商,他們還有許多是就業、就學的年輕人。”林璟均開始思考,如何能讓其他在當地學習、工作、生活的台灣青年也聚合起來,更好地融入廣州。
他和幾位創業台青一道發起成立廣州台灣青年之家,租下了這個商鋪,經營起這個特殊的“家”。
最初一兩年裏,“食驗書房”每個月都舉辦台青聯誼晚餐,許多在廣州的台灣青年得以相識、相交。後來還邀請大陸好友加入,友誼愈結愈深。
林璟均手機上有個微信群,是他為方便在廣州的台青相互聯絡而建的,已積累了340多位成員。“遇到生活、事業上的問題,我們都會在群裏互相答疑。”他説,“新來廣州的台青會被大家邀請進群,這裡是我們共同的網上家園。”
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理念深入人心,越來越多台灣青年來到大陸創業,廣州台灣青年之家在當地率先開展台灣青年創業輔導。
作為廣州台灣青年之家的輔導會長,林璟均身體力行投入輔導,而且把自己的烘焙坊開放給從事餐飲創業的台青團隊使用。
目前,林璟均已輔導過8個台青創業團隊。創業充滿酸甜苦辣,也並非每個項目都能經受住市場考驗,但他始終站在年輕人身邊傳授經驗、加油鼓勁。“我經歷過的階段,新來的台青都會慢慢經歷。鼓勵他們撐下去,是我一直留下做輔導工作的一個原因。”
“我回台灣做分享的時候,常常對年輕人説,創業要選擇合適的地方,不要把目光局限在北上廣深,成都、武漢現在也有很多機會。”他説,“大陸各地對台灣青年非常友好,現在都有服務台灣青年創業的機構。”
最近,林璟均又多了一個新身份——台灣輔仁大學廣東校友會會長。該校友會去年11月成立,目前有成員140多人。“不僅有台灣校友,還有10多位陸生校友。兩岸校友有著共同的回憶,向心力強,大家‘魚幫水、水幫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