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生(1838-1924),在厦门出生长大,之后移居台湾,在那里开启了“台湾茶”时代。他经常以“鹭江李春生”自称,别人则尊称他“鹭江先生”。
厦门网讯 据海峡导报报道 台湾有位“茶叶之父”,叫李春生,与板桥林家并称为北台湾最有钱的两户人家。他从厦门移居台湾,在那里开启了“台湾茶”时代。
厦门又称“鹭江”,所以李春生后来经常以“鹭江李春生”自称,别人则尊称他“鹭江先生”。
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位“台湾茶叶之父”是地道的厦门人,在厦门出生长大,在钱庄当过伙计,还在洋行担任掌柜。
这位“台湾茶业先锋”、“台湾茶叶之父”李春生究竟有着怎样的传奇一生?彭一万曾到台北贵德街参观李春生纪念教堂,阅读了有关资料,这期《锵锵四老行》将为大家讲述李春生的传奇一生。
1与传教士朝夕相处练就一口流利的英语
李春生(1838-1924)于清道光十七年十二月十七(公元1838年1月12日)出生于福建厦门,父亲李德声是船夫,家境清贫。小时候为贴补家用,他经常和邻居小孩带着糖果沿街叫卖,从而立下日后经商的志向。他曾入私塾就读,但因家境贫穷而中辍。
厦门在鸦片战争后,成为通商口岸,洋商、西教接踵进入。1851年,李春生14岁那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随父亲在厦门受洗礼成为长老教会基督信徒,与传教士朝夕相处,耳濡目染练就一口流利的英语。
“15岁时,李春生的父亲将他送到厦门的钱庄当伙计,由于经常与洋人交往,李春生藉此进一步提升英语水平,经常阅读英文报刊,了解世界形势,并向洋人们学习经商之道。”彭老说。
19岁那年,李春生就先后游历了上海、宁波、福州、潮州、香港及台湾南部的台南、打狗(高雄)一带,使自己的视野和见识更为宽广。同时,他努力学习文化,研究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中外历史、地理、哲学以及新旧约圣经等,学识更为广博,更有真知灼见。
2移居台湾开启“台湾茶”时代“台湾茶”时代的开启,与李春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他先自立门户,在厦门开商行,也经营茶叶生意。1857年(清咸丰七年),20岁的李春生受聘在厦门英商怡记洋行担任掌柜,从事洋货及茶叶进出口贸易。他工作勤奋,深受洋行老板爱利士信任和器重。“这期间,李春生因为做买卖的关系,再次游历许多地方,眼界因而大开。”彭老说,1858年,他在厦门自营四达商行,兼营茶叶。
1864年,洪秀全发动反清战争,太平军攻占福建,漳州陷落,厦门告急,人心惶惶,商场无法经营,洋行随之歇业。第二年(清同治四年),爱利士将李春生推荐给自己的朋友约翰·杜德,杜德在台湾创设宝顺洋行,经营台湾茶叶和樟脑的出口。
1868年(清同治七年),李春生受聘来到台湾的艋舺(今万华)担任宝顺洋行的总办,负责管理茶叶种植与生产。他协助杜德从福建安溪引进茶种,并贷款给茶农在淡水一带种制茶叶,贩运到厦门一带,获得大利。
不久,李春生移居艋舺下游淡水河畔的大稻埕,开始发迹。由于茶业的兴盛,大稻埕成为茶叶加工、集散、出口的重镇、北台湾第一商业区,李春生也因之成为“大稻埕茶香岁月”的重要功臣。1869年,李春生以宝顺洋行的名义,用两艘帆船装载284133磅茶叶,绘上“台湾茶”的标识,从淡水港运往美国纽约销售,大受欢迎,台湾茶从此进入国际市场,正式开启了“台湾茶”时代。
3与板桥林家并称北台湾最有钱两户人
由于李春生锐意经营茶叶,台湾茶农栽种茶树者与日俱增,茶叶便成为台湾北部出口的大宗货物。
“当时,茶贸易占全台湾出口总值约54%,占淡水港出口总值90%。淡水在1862年就正式设立海关通商,各国洋行便纷纷在淡水设行贸易,商人云集,商业蓬勃。”彭老查阅史料得知,1878年,英国在淡水开设领事馆,德国和荷兰也都派驻领事人员,所有的欧美主要国家,均以淡水的英国领事馆作为该国在台湾的代表。于是,淡水港便成为当时台湾最大的国际港埠,台北成为我国一座大茶市。
1885年10月,刘铭传担任台湾首任巡抚,设立茶厘总局(各地亦设分局),扶植茶叶生产。李春生也自制茶叶外销,并经销煤油,由于经营成功,使他的财富迅速累积,很快就与板桥林家并称为北台湾最有钱的两户人家。
彭老介绍,李春生从事茶叶贸易时,必定亲自到茶园观察茶树的生长情况,研究土壤的成分。他用10年时间,教导茶农栽种、炒制“天下无匹”的茶叶,打开乌龙茶通往国际市场之路,尤其输往美国最多。台湾乌龙茶影响了福州、厦门乌龙茶的营销,福州、厦门的茶商便纷纷渡台,在台北“租行赁栈”或“购地起馆”,这又大大推动了北台湾茶业的发展。
在宝顺洋行休业后,李春生转任英商和记洋行总办。1897年4月,他向和记洋行老板提出辞呈,全力投入自行创业,除外销茶叶外,也经销三达石油公司的煤油。
“煤油是当时照明工具油灯的主要燃料,李春生抓住机遇,于1897年就投资照明市场。”彭老说,至1902年,营业额已占台湾全年灯油市场的一半,与怡和洋行成为北台湾的两大石油代理商。
4关心世务乐善好施获“台湾茶叶之父”殊荣
李春生从白手起家发迹之后,也关心世务,乐善好施,倾心参与北台湾的各项经济建设,是一位大善人。他在报刊上发表言论:“加强台湾防务,移民垦台,开发富源,振兴产业。”
与此同时,李春生协助清政府推展各项工业建设,不仅担任募集委员,并不惜投下巨资,积极推动各项公共工程建设,如台北城的建造、铁路的兴建、八堵煤矿的修复、大稻埕港岸堤防和新式码头的兴建等。
1875年,李春生担任清政府洋药厘金总局监查委员与台湾茶叶顾问。这一职务使他后来具有“台湾茶业先锋”、“台湾茶叶之父”的殊荣。
李春生自幼失学,但勤学苦练,自学成才,又笃信基督教,除了经商之外,对政治、社会、宗教、人生、宇宙、文艺等问题,都认真探索,早期就鼓吹变法维新,成为台湾第一思想家。不仅如此,他还手订《家宪》,共分家纲、家族会、财产、会计、营业、训诫、赏罚等章节。
有趣的是,他特别提醒:“各房男子,正妻之外不许蓄妾。”“不许吸食鸦片及耽习赌博。”所以人们评价他:“公之为人,清净纯朴”、“为世之荣”。导报记者崔晓旭曾宇姗/文常海军/翻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