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2020年6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要分步骤、分阶段建立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海关监管特殊区域,将海南自贸港打造成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在制度设计方面,《总体方案》提出了贸易自由便利、投资自由便利、跨境资金流动自由便利、人员进出自由便利等。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人士表示,今年一季度海南对东盟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较快,海南可以不只是一个岛,而是一个涵盖东亚、东盟的“区块”,将和周边的自贸港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总体方案》提出,海南自由贸易港要借鉴国际经验、体现中国特色、符合海南定位、突出改革创新、坚持底线思维。为了贸易自由便利,对货物贸易,实行以“零关税”为基本特征的自由化便利化制度安排。对服务贸易,实行以“既准入又准营”为基本特征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举措。到2025年,营商环境总体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到2035年,成为我国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我们将海南打造成有中国特色的自贸港,就像当年的深圳特区一样,没有想瞄准谁、平衡谁、取代谁,而是为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寻找有益经验。海南自贸港未来将和周边的自贸港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就算有竞争,也是良性竞争。包括海南在内的中国主要自贸区在金融业、服务业和消费领域的人口红利才刚开始,预计未来15年,中国将进口超过30万亿美元商品和10万亿美元服务。”海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梁海明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
他表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企业,对包括海南在内的中国自贸区的巨大市场兴致勃勃,过去没有进入这些市场是出于不了解、不熟悉等因素。随着“一带一路”推进,大量中国企业到海外投资,他们较乐意和已到海外的中国企业加强合作,通过组建合营公司或互相参股的形式,既和中国企业共同打开国际市场,又和中国企业一起回归包括海南在内的中国各自贸区的市场,共同推动“一带一路”全面
据海南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一季度,海南货物出口逆势增长5.4%,好于全国平均水平16.8个百分点,货物贸易额82.48亿元,服务贸易进口额26.32亿元;海南对东盟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较快,占海南全省进出口总额的81.2%。
在梁海明看来,海南外贸发展现状、发展的优势和不足,都决定了海南自贸港未来建设的基础和方向。和全国主要自贸区一样,疫情对全球制造产业链影响不断扩大,并令全球经济活动出现严重收缩,拖累了进出口的整体表现。但随着东盟市场和中国内地对疫情控制得当,当地经济活动逐步恢复乃至反弹,使得海南出口随之出现反弹。
“海南位居陆地边陲,如现今的定位:位居从属,性质以代工为主。最大的优势是配合度高,品牌厂商有任何要求,使命必达。”梁海明对记者说,但从海洋的视角看,海南背靠强大的祖国腹地,一边是东北亚的日本、韩国,另一边是越南、泰国等东盟国家。海南可以不只是一个岛,而是一个涵盖东亚、东盟的“区块”。海南要发展外贸,要抓住自身的地理优势,如果做服务业,可考虑把日本、韩国等东亚地区当腹地;如果做制造业,考虑“海南+东盟”;如果要做英语服务,就思考“海南+新加坡、菲律宾”。
梁海明认为,在自贸港建设的背景下,首先应考虑将发展教育服务贸易业作为突破口。环球高等教育出口贸易已成为增长速度最快的产业,教育服务贸易出口不仅可以为接受国、地区每年带来逾300亿美元直接的经济效益,还能带动相关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并产生更多的就业机会。
新基建正成为推动亚洲各国经济全面战略转型的新引擎。梁海明表示,海南外贸企业可以通过多种灵活方式,成为新基建的参与者和建设者。海南省政府发文,要免费开放公共设施资源,加快5G网络建设,推动国际海底光缆海南站点建设。对此,海南可趁机打造国际数据港,加大政府信息数据的力度,以吸引外商投资。
观澜湖集团主席朱鼎健则看好旅游业发展。他对本报记者表示,广东省2019年旅游收入超过1.5万亿元,除了粤港澳大湾区内的深圳、珠海、汕头自贸区,再加上海南自贸港,资源和旅游题材更加丰富。大湾区发展阶段呈现以香港、澳门为第一层级,深圳、广州为第二层级,其余七市位于第三层级的多级格局,应该加强“软开发”,打造区域型世界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