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济南10月8日讯 当大家漫步在街头,经常会看到色彩斑斓的美发店的霓虹灯,它们闪烁旋转,成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其中的”托尼老师“巧手挥舞,打造出一款款时尚造型。而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理发店一般被称为“剃头铺子”,理发师则被称为“剃头师傅”,现在仍有老剃头匠们在进行老手艺的传承和坚守。
十几年如一日坚持“上门服务”
“我去西头八区,有个上了年纪的,今年九十二三了,给他去理发去,他腿脚不行,出不来门。”
任连道口中的老人住在需要步行20多分钟才能到达的泺口新村,因为患病行动不便,任连道就坚持每月一次为老人上门理发,没想到这一理,就是十几年,往来久了,村里人见了都会招呼一声任老爷子或任老师。
“烧着水了,快进来。”老人的儿子杨先生远远的就在门口招呼任师傅进门理发,杨先生告诉我们,因为老人的胡子又密又浓,只有像任连道这样刮脸熟练的老手艺人才能干得了。在遇到刮风下雨的天气,仍不间断。
像老人这种情况的老主顾,任连道目前还提供上门服务的有两三位,都是几十年的老街坊。
理发中的任连道 手中的电推子是店里最新的理发设备
20年老店近50年老规矩:“戴口罩是尊重”
今年63岁的任连道,于1972年开始从事理发行业,现在已经快50年了,上世纪90年代末他自己在泺口环城路开了这家大众理发店,当年的老物件一直保持到现在。
在理发店里,最显眼的家具就是理发用的椅子。据任师傅介绍说,这个椅子有50多年了,是翻砂的。在使用剃刀之前,师傅们都习惯先打磨一下。磨刀的牛皮的年龄几乎和任连道的工龄差不多。
任师傅所有工具里面,最先进的是电推子。即便现在用电推子居多,任连道的手推子也一直保留着,就是为了预备一旦停电,不耽误工作。这些老物件在他的手里始终焕发着生机,而任连道也一直舍不得换掉这些用惯了的老物件。
早年间,济南理发界有四大名店。任连道就是其中之一——珍珠泉理发店的最后一批学员。当年的学徒规矩他沿用到了现在:“站有站相。站在椅子跟前,也不能靠在椅子上,离开椅子一拳头,这是规矩,理发再热也要戴口罩,是互相尊重,尤其是刮脸,一放倒椅子以后,脸对脸。”
任连道和街坊邻居聊天
理发店不仅仅是理发店
来这家理发店最多的,都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主顾。“钓鱼去了吗?去了,回来了,钓了多大的?钓了个二斤来沉的,哟,不错啊。”几十年来,到这间小理发店理发刮脸聊家常,已经成了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记者采访期间,任连道理发店里的老主顾王先生正好到店中理发,他坐在椅子上什么都不用说,任连道很清楚王先生要理个什么样的发型。
“他刮脸忒上心了,要20分钟,别人都是5分钟刮刮就完事,他这刮完浑身舒服。”刮完脸后,王先生很满意。
十几平米的小小理发店见证了老街坊间20多年的情谊, 50多年的手艺也得以在这继续坚守和传承。
闪电新闻记者 冯尚尚 吴汉阳 济南报道
[责任编辑:杨凡、张帅、冯尚尚]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