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零七岁寿星 姹紫嫣红显爱心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辞旧迎新之际,笔者专访老城厢107岁张梅凤,恰逢她与女儿正在家门口沐浴阳光,休闲聊天。老寿星视力颇佳,听觉略逊,陪客入室,谈笑风生。

  1912年,张梅凤出生于江苏无锡农村。父、伯联手借款租船贩运粮米,营销亏本,负债累累,其父病故。债主逼债,她的伯父趁机将原应分担一半的债务全转移给弟媳妇,拔腿溜了。母亲与她及其年幼弟妹抱头痛哭。好在十几岁的她自强不息,咬紧牙关,相帮母亲找活干,还得起早摸黑手摇许多袜子卖钱。母亲和她以及弟妹饥寒交迫,除了大年初一才勉强吃一口干饭,其余364天喝上稀粥就算幸事哉!张梅凤语调低沉,实话实说:“旧社会,咱穷人家苦不堪言!”

  婚后,她随夫君闯荡旧上海滩,经营化学原料,创建仿制玉石用具加工厂,又购多幢石库门房子,张梅凤每天忙到深夜12点钟才休息。

  新中国成立后,她和夫君大力支持公私合营,欣然捐出另外几幢石库门房子给困难职工家庭居住,原室成套红木家具也慷慨赠与新居民,谢绝了对方自愿拿出几百元(按当时币值相当于普通工人大半年工资)补偿费。张梅凤笑声朗朗:“当初就和阿拉先生看法相同——生不带来,走不带去。与其搬回自家仅存一幢三层楼房挤占空间,闲置不用,不如送给需要的人,做点好事。你们看,阿拉百多岁老太婆心宽体胖,子孙满堂,也确实是好人有好报吧!”身边人感言: “昔读古诗——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今听寿星佳话——生年百多岁,衣食住无忧。”

  夫君因病英年早逝。她独挑大梁,抚养孩子长大成人,第三代人儿时也多是她带大的。她有七个子女,两人分别成家定居外国,一人携家眷住香港,其余儿孙家在上海,孝心殷勤关怀备至,或逢春节团聚,儿孙绕膝四代同堂,张梅凤乐得手舞足蹈,仿佛返老还童哉!

  张梅凤最小的女儿“七妹”年过花甲,插话: “六十年变迁,旧貌换新颜。老娘始终不忘慈善爱心感恩图报。”

  “七妹”年幼时,目睹母亲常把烧好的菜肴盛入碗内端给邻居孤老太吃,甚至家里难得煮一只鸡,母亲仍用碗盛满美味鸡汤外加鸡肉等菜端入隔壁家,告诉孩子: “你们年纪小,长大吃美食日子多来兮。多做好事多积德,你好我好大家好。”张梅凤出门买菜或办事,邻居孤老太等人也会主动帮她照看小孩,消除后顾之忧——互动爱心,皆大欢喜。

  “七妹”透露: “百岁老娘经常关心小区清洁工。2013年,老娘高龄101岁,一眼瞥见地上有废旧纸板箱,急步走去拣拾,准备转送清洁工供他换钱用,岂料滑了一跤,致使右臂脱臼,急送医院,治疗三月,康复如初。老寿星无怨无悔,笑道: ‘阿拉这个没啥文化格家庭妇女,居然健健康康乐活日日夜夜,就是托新社会的福!多做好事,无非回报一点点爱心。’当然,她也从善如流,此后常带拐杖防跌跤。”

  2017年底,偶因感冒发烧住院吊针,原定疗程三日,不过两天时间她就好了,执意回家,医生复查105岁的她测定健康指数基本正常,这才同意她出院。

  翻阅她的病历本:就诊笔录寥寥无几。大多数页面空白。

  张梅凤黎明即起,喝杯牛奶,吃两片面包或一只菜馒头和小碗大米粥;午餐和晚餐喜吃面食,常吃菜馄饨,一餐可吃8个。她习惯吃素,至少一百年未尝荤食。她讲: “吃素吃荤都一样,慈善爱心助长寿。”午后,卧床休息约两小时。入夜就寝,睡眠香甜。鲐背之年,一如既往做家务,后在晚辈集体“抗议”声中老寿星才答应不再干了。她又闲不住,见身边两个女儿整洁房间,她也会助上轻微之力时或拿抹布擦净桌面,自得其乐。

  夫君辞世,张梅凤是家庭妇女,一直享受“低保”补助金,现在又有“医保卡”以及 “敬老卡”最高级别百岁交通津贴费,一年365日天天享用免费新鲜牛奶,社区人士敬老爱心更是源源不断融入她家。

  百岁老人叙述近来每年新春佳节,邻近的文明单位豫园管理处人士会同一位著名书画家登门拜望,敬献贺品和礼金,衷心祝愿她老人家健康长寿,更上一层楼。

  访谈约一小时,老寿星毫无倦容,眉飞色舞,畅所欲言:“感谢新社会……”正是:年逾百岁旭日照,感恩图报闪光耀,互动爱心乐实效,满园春色正气高。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国法治经济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