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栏目关注当下的文学热点话题和作家作品,形式以中外作家专访、作家印象和深度对话等为主,主要内容包括文

中国作家网

李佩甫:时间有眼,传奇难寻   我们在今天除了要追逐的物欲之外,真正要回归的人之初、物之本路在何方。  

中国作家网

徐则臣:我们需要正大的先锋精神    真正的先锋精神应该是正大的,既有它的前瞻和前卫性,又有它的巨大的包容性,否则这样的先锋精神难以传承、融会到后来者的创作和阅读中去。

中国作家网

中新社专访刘醒龙:无论完胜惨胜都要为武汉立座纪念碑    这次新型病毒阻击战提示我们:真正科学的城市管理已经迫在眉睫。如果不以此次大灾大疫为契机,加快城市的科学化管理速度,这场武汉保卫战,胜利了也不能算是完胜。

中国作家网

冯骥才:时代转型期,让文脉不被中断才是最重要的    在作家眼里,地域不是地理意义而是文化意义上的。地域性就是文化特性,地域性格就是文化性格。能找到这种地域性要靠一种文化眼光。

中国作家网

周国平:幸福来自爱情和写作    爱情和写作。我的确觉得,无论曾经遭遇过和可能还会遭遇怎样的不幸,只要爱的能力还在,写作的能力还在,活在世上仍然是非常幸福的。

中国作家网

许志强vs于是:托卡尔丘克的“星群写作”与时代景观    《云游》是托卡尔丘克在中国出版的第三本书。这本书是她创作履历中的重要节点,也是奠定她世界声誉的重要作品。

中国作家网

白烨vs黄平:见证四十年,回望七十年    文学评论与文学创作一样,在七十年间呈现出了不同时期的繁荣与发展,但具体到不同时期,又表现出不尽相同的文学风景,从而也折射出不同时代的浓重身影。

中国作家网

叶兆言:先锋代表了孤独    我就是喜欢写,没什么理由,我不认为散文、小说有什么区别,都是一样的。

中国作家网

始终相信“拿来主义”——翻译家、编辑出版家汤真访谈录    改革开放就要开阔眼界,多多了解外面的世界,通过外国文学作品,让读者看到各国人民过去和现在的生活实际,了解他们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

中国作家网

王蒙:我仍然是文学工地第一线的劳动力    常常见证到文学现场一线作家的勤奋和活力。 比如王蒙。 这位从1953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的作家,在85岁这一年,愿望是“还希望以耄耋加饕餮之力,再当好数年文学生产一线的劳动力”。

中国作家网

路内对话杨庆祥《雾行者》:所有声音汇集成历史的喧哗    这部小说不是那种单一的霸权叙述的现实主义。这个小说里的每个人都可以发出他自己的声音,这所有的声音又汇集成历史的喧哗。

中国作家网

文西:湘西是我写作的精神原点    我希望自己的小说面貌,就是一看,就知道这是文西写的,而且别人写不出来。就像沈从文,福克纳,库切那样的,他们是我最喜欢的作家。

中国作家网

何平vs乔晓华:像做时尚杂志一样做《小说界》    我们希望从读者看到封面开始,就已经进入我们所营造的杂志氛围之中。就像我们进入一座城市,从听到它的第一声鸟鸣,看到它的第一条街道起,我们就已经被它的气息所包围。

中国作家网

陈彦:舞台小世界人生大舞台    长篇小说更像是开了一条大河,里面有深潭、有九曲十八弯;舞台剧更像是掘井。但是两者都要在思想艺术上开挖到自己理想的境界。

中国作家网

路英勇:做好主题出版建设优质产品线    2019年是作家出版社挂牌有限公司的第一年。作为一家成立67年的老牌文学出版单位,作家出版社有限公司保有了一贯的社会责任。

中国作家网

辛夷坞:写作需要共鸣和情感寄托    网络写作对我来说,最大的影响就是开放式的环境没有约束没有限定。能最真实的表达我想表达的东西,写我想写的心情。网络写作,还有一点特别锻炼写作者的是,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得读者反馈。

中国作家网

李修文:青年人要多一点定力与专注    无论历朝历代,无论活在任何一个时空里,每个人都要孤绝地打一场自己才能完成的“战争”。

中国作家网

军旅文学的时代感与现实性    强军兴军的伟大征程中,军旅生活、军人形象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审美趣味等都出现了新的变化,现实经验的快速变化令人目不暇接。伟大时代呼唤伟大诗歌,文学的焦虑和现实的焦灼同时考验着军旅诗人的敏感与定力。

中国作家网

蔡东:写出可供徜徉漫步的短篇小说    写作要脚踏实地、敦厚致远。一定要展望下一本集子的话,希望收录的篇目少一些,最好都是短篇小说。

中国作家网

残雪:神秘低调的“诺奖热门作家”揭开面纱    人说她的作品晦涩难懂,有人说她的创作思想深刻,在纯文学领域造诣极高。残雪几乎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奇特的符号,它神秘低调而又丰美多姿,认识残雪,也是进入当代文学世界的一把钥匙。

中国作家网

邵燕君:互联网释放文学生产力    对于拥有写作梦想的人来说,网络时代是好时代,每个人都可以一试身手,互联网大大释放了我们时代的文学生产力。

中国作家网

蒋蓝:非虚构写作畛域里的历史和现实    历史追求真实,就是碎片;非虚构写作追求的,是碎片拼合起来的整体,这就决定了我们已经赋予了碎片以美的和谐,这就是真相。

中国作家网

李懿:写出与我相似的人的影子    一个人无法代表一个群体,更不用说一整代人,而我的写作,是建立在我的所见、所听、所闻和所想之上的。因此,我只能说我写出的东西中,或许是有一些与我相似的人的影子。

中国作家网

费滢:写作要放松下来    阅读是不可或缺的学习过程,阅读也是放松的方法,在他人的文本的空隙里,能够得到一种持久的休息与快乐。写作最重要的也是放松。

中国作家网

叶炜:以“世界性的通感”,进入中国的现实与传统    写现实中国,绕不开农民。这就是我用15年的时间来写作完成“乡土中国三部曲”的原因,更是我继续坚持这一视角写作的理由。

中国作家网

让600年故宫“活起来” ——访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    文物的脆弱性、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它不能四处漫游,它的“活起来”,很大程度上就是利用数字技术。数字故宫提供的资源,可以让文物变成文创活起来、走出去。

中国作家网

薛舒vs李伟长:冬天的树和春天的树是同一棵树    人与人敞开胸怀相互拥抱彼此关爱,那才是好的关系。可是,很多时候,我们也需要彼此隔离和漠视,那也不能说是错的。

中国作家网

丁东亚vs李浩:“我希望自己读到的和写下的是那种‘智慧之书’”    我希望自己读到的和写下的是那种“智慧之书”,是那种能够引发我思忖、追问和不得不反复思考的“聪明、智慧和道理”

中国作家网

南帆vs夏无双:生命多么纵横交错 ——关于动植物的两代对话    “鸟语花香”这个词不错,也许总有一天科技会帮我们破解这一切。但在家里养鸟我觉得很不可思议。鸟属于空中,不是家中。

中国作家网

走走vs双雪涛:谈写作、创意与心境    我不反对写作教学,我反对可能伤害写作的任何事情。一个人写作,首先是感受,对于世界的接受能力。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国法治经济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