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位于槐柏树街2号院3号楼的联欢活动指挥部终于回归宁静,从一楼到四楼,每一扇门都紧闭着,这是成立以来指挥部成员休得最为心安理得的一个周末。
但是一楼进门可见的倒计时牌上,距离国庆80周年的天数仍然更新了,3642天。从距离70周年庆典倒计时100天开始,三个楼层的倒计时牌日日递减,十一当天终于归零。
一切并没有从零开始。小伙伴换上国庆80周年的倒计时牌,从新计数。80周年的联欢活动还会是我们筹备吗?或者会有部分的我们参与其中?这些都是未知数。但是这仍旧在递减中的数字,似乎在传递着什么。
3月11日上午9时,我从北京日报来联欢活动指挥部报到,至今200余天。这些天里,我见证了每天的新鲜进展和感人故事,平凡的点滴汇聚成江河湖海,流向十一当天的广场,形成一片璀璨的海洋。
办公家底和工作人员一点一点到位
3月11日当天,我接待的第一个报到者是张立朝,北京日报摄影记者。老同事新相识,都有相见恨晚之感。张立朝是背着日报的摄影设备来的,20多斤重来回背,200多天跑了昌平的三个排演基地和群众联欢区块无数趟,瘦了15斤。
赖晓红进入指挥部较早,在原单位负责宣传工作的她处理起公文流转来已经非常得心应手。
当时,作为信息处理大户的文秘组只有三台电脑,大部分桌面都是一片空白,其他部室的电脑更是屈指可数。突然一天,楼里打开了一间办公室,是原单位储存废旧电脑的仓库。像发现了宝藏一样,工作人员蜂拥而至,显示器、主机、键盘,包括鼠标,只要看着还可用的都翻检出来,自己动手组装,办公室里终于不空旷了。
4月中旬,指挥部在北三环找了一个三层小楼筹建执行总导演编创基地,保障近百位编导集中办公。徐都第一次去就傻眼了:“几乎没有一块白净的墙面,办公家具基本都是坏的。”好不容易在三楼一个隔间发现了一张完整的几案可用,结果上手一抬就散了架。
到4月26日下午,联欢活动导演组动员大会在导演编创基地会议室召开,这里已经窗明几净,像模像样。
借调人员也从四面八方向这里汇聚,仅4月27日到5月10日,负责证件办理的史文硕就接待了新进驻指挥部人员60位,总数达到328人,联欢活动指挥部建制实现完备。
被烫着就掉一块肉
6月5日晚,主题表演《序》在昌平排演基地实现第一次联排。5月7日4000名参演人员才刚刚进驻,整个五一假期,指挥部负责基地建设的工作人员都没有休息,4000人的保障不是小事。第一次联排时发光屏还没有到位,参演人员举着道具板演完整场。当《红旗颂》的雄浑音乐响起,指挥部很多人都濡湿了眼眶。“终于第一次见到效果,所有的活儿没有白干,所有的苦没有白受。”徐都说。
在另外两个排演基地,排练也在如火如荼举行。8月13日,我和摄影记者张立朝前往砺志基地拍摄南表演台照片收集资料,张立朝刚把相机举起来,保障南表演台排练的杨宵雅就过来为难地说:“请您去分指签个字。”基地负责人黄海燕一边解释,一边按规矩让我们在表格上画了押。在正式活动之前,每一张照片每一个字,都需要经指挥部确认才能流出发布。
9月16日,第二次天安门广场演练结束,平时难得回城和家人团聚的杨宵雅终于能回城里歇一天了。晚上十点钟,她正和发小儿涮着火锅,手机响了:“快回来吧,好多大手掌要粘不干胶。”排演基地的导演呼叫。
粘不干胶?哦,第二次天安门广场演练时联欢群众使用的道具大手掌太大,表演时掉下来好多次。第二天南表演台的联欢群众就要回来排练,这些大手掌正等着用呢。
发小儿开车,连夜把她送回基地,同事们正在用不干胶粘半屋子白白的大手掌,“一千多个,我们粘到了凌晨三点多钟,胶都打完了,还没有粘完大手掌。”杨宵雅比划:“大家们都得小心着点,200多度的胶,打到手上就掉一块肉啊。”
为了最后的完美呈现
10月1日当晚联欢活动结束时,天安门城楼下总指挥部的部分工作人员其实已经饿了一天了。9月30日,前指人员就已经进入广场周边地区,当晚23时领取了次日早餐的餐包。
为了配合国庆当日严格的安保政策,前指没有像前三次演练那样,请服务保障餐包组的同志送到天安门城楼下,而是于9月30日前往天安门地区之前将次日餐包送到了槐柏树街的办公楼。
大战前夜,千头万绪,谁会想到吃饭这样的小事呢?这些餐包就这样静悄悄地被遗忘在了3号楼。
餐包里都有些啥?一份切片面包,一份奶油面包,两瓶水,一盒奶,一根肉肠,一块威化,几块糖果。这些内容都是几经调整,既要保证营养和能量,又要保证安全,还不能太沉,很多工作人员要携带走动。
三次天安门广场演练和国庆当日,负责餐包的尹佳慧都是推着推车,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将几百份餐包分送到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前指和各个分指挥部。
因为有关调整,联欢活动证件启用延迟,9月7日晚,指挥部顾问、年逾70的赵东鸣带着夏颖绕广场走了一个多小时,才从东边一个安检口进入天安门城楼下的前线指挥部。演练结束,老爷子又参加了指挥部于6:30时召开的复盘会议。
每次演练结束,指挥部都是连夜复盘,针对出现的问题拿出整改方案。三场演练和国庆当日把整个9月切分成精确的四块,每一分每一秒都浪费不起。
正是这一群来自各行各业的人们,他们从熟悉的岗位抽身,离开要中考的孩子,告别重病的老父,延迟装修中的婚房,以秒速奔跑,让情感飞扬。
是为记。
(责编: 郭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