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为何发生在沈阳 而不是东北其他地方


1931年9月18日,2016年9月18日,时光走过85年。 “夜十时许。日军自爆南满铁路柳条湖段,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遂攻占北大营。我东北军将士在不抵抗命令下忍痛撤退。国难降临,人民奋

  1931年9月18日,2016年9月18日,时光走过85年。

  “夜十时许。日军自爆南满铁路柳条湖段,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遂攻占北大营。我东北军将士在不抵抗命令下忍痛撤退。国难降临,人民奋起抗争。”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门前“残历碑”上,记录着这段历史。

  如今,这里车马川流,而那一夜,曾怎样揭开了一个民族的苦难史?一个时间符号背后的历史,被一个民族这样刻骨铭心记忆,意味着什么?

  “希望记住‘九一八’的不只是我们这些老朽,也不只是停留在‘九一八’这一天。”亲历“九一八”事变的孙竞寰生前曾伤感地说过这样一句话。

  在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会副会长、“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顾问王建学看来,“‘九一八’应定为全国性国耻警示日。”

  “间歇性发作”,“九一八”战争研究会会长张一波曾如此调侃每年临近“九一八”人们对他的关注。

  人们对“九一八”浮动式热度,或许和不能贯彻始终的教育及行动的随意性有关;也有将人们的善忘,归结于过于分散的、各自为政的纪念活动。

  “‘九一八’有一个全国性统一纪念很必要。”王建学认为,“这么多年的研究和新史料的发掘,对‘九一八’的认识、反思需要不断上升,理性化、科学化,才能从本质上认识这一天。在我看来,光成为全国性国耻警示日还不够,还应该成为世界战争警示日。”

  王建学作为国内研究日本侵华史、抗战史权威专家,多次陪同中央领导、国外政要参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并作现场讲解。9月13日他就“将‘九一八’定为全国性国耻警示日的必要”、“反思‘九一八’要站在世界角度”等问题,接受了本报专访。

  “‘九一八’即使不发生在沈阳,也会发生在东北其他地方”

  一个开启中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导火索,在1931年9月18日晚上10点左右发生,“需要借口的时候,一段炸毁了的路轨就足够把日本推上侵略和失败之路。”美国记者马克·盖蔺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写下这样一句话。

  记者(下面简称记):“九一八”是事变还是战争,两者本质是有区别的。

  王建学(下面简称王):“九一八”事变的本质是战争,东京审判说得很明确,“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对中国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这么重大事件世界都知道,事变只是一种提法,本质是场战争。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人最先提出来的,叫“满洲事变”。一个国家用武力侵占另一个国家不可能叫事变,是日本玩弄文字游戏,为减轻战争罪责安的伏笔。

  这么多年延续叫“九一八”事变,是一种习惯称法,人们对这个叫法比较熟悉,对此的教育也都熟悉,要把习惯了的事物变过来很不容易。当年“九一八”战争研究会会长张一波提出应该把事变改为战争,国家有关部门曾研究过。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国法治经济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