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新時尚”,人大代表在行動!


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垃圾分類成為上海各行各業關心和老百姓熱議的話題。作為中國人口

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垃圾分類成為上海各行各業關心和老百姓熱議的話題。

作為中國人口最多的都市,上海已經和生活垃圾“斗爭”了很多年。1996年起,全市就開展了多輪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到2000年,上海成為國家首批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城市。

而后,市政府連續7年將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列入實事項目。2014年,出台了政府規章《上海市促進生活垃圾分類減量辦法》。2017年,上海市人大將《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列為重點調研項目,2018年,正式開始地方立法。2020年底,上海要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實現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

洋涇試點: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問效於民

去年8月,浦東新區在洋涇街道棲山小區率先試點,使得人大立法工作有了基層參照。棲山小區通過黨建引領“四治融合”引入專業資源、發動黨員群眾,在一個月內實現源頭分類率85%,小區的環境得到了顯著改善,“棲山速度”驗証了試點運作模式的有效性。

垃圾分類“新時尚”,人大代表在行動!

學生積極參與垃圾分類

試點成功后,隨即啟動“1平方公裡示范片區”創建工作,人大代表參與其中提取有效經驗。示范片區覆蓋8個居民區30個自然小區、157家企業、170家個體商戶、1處菜市場,以及機關、學校、醫院等單位,形成多布點、全方位推進的態勢。各級代表深入基層一線,聽民聲、察民情、匯民意,帶頭並帶動黨員群眾簽訂承諾書、踐行綠色環保生活方式,切實發揮穿針引線、示范引領作用。在實踐基礎上,部分代表共同參與編寫,形成了《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工作指導手冊》,為全面推廣奠定了基石。

今年新年伊始,上海召開萬人大會,打響了垃圾分類發令槍,洋涇街道就此全面鋪開、全力推進。街道提出“紅色力量引領綠色時尚”,充分調動區域內各級人大代表、社區黨代表、社區代表、區域化黨建聯建單位、兩新組織、社會組織等共同參與、合力推進。在這其中,各級人大代表很好地發揮了“連心橋”“聚合器”“融合劑”“沖鋒號”等四類作用。

垃圾分類“新時尚”,人大代表在行動!

人大代表在社區指導垃圾分類工作

對民生工作監督檢查是人大代表履職的重要內容,為此,洋涇街道人大工委抓住居民感受度這個牛鼻子,堅持效果導向,咬定“在浦東率先完成創建市級生活垃圾分類示范街鎮”這個目標不放鬆,緊緊抓住由街道人大工委牽頭的垃圾分類督察組所指揮的民生監督組和第三方評估機構這兩支隊伍並充分發揮其作用,在前台、中台、后台開展三項監督,取得顯著成效。

區人大發出倡議 各級人大代表紛紛參與

今年3月以來,浦東新區人大常委會以大調研為重要抓手,與市人大、各街鎮人大上下聯動,聚焦重點,整體推進,以調研查問題、以調研找差距,督促抓好《條例》貫徹實施。

垃圾分類“新時尚”,人大代表在行動!

今年5月,浦東新區人大常委會向全區市、區、鎮三級人大代表發出倡議:認真學習,爭當垃圾分類的宣傳員,充分發揮密切聯系人民群眾的優勢,借助“人大代表之家”站點,加強普法宣傳、傾聽群眾呼聲、反映群眾意見﹔積極踐行,爭當垃圾分類的示范者,樹立“垃圾分類,從我做起”理念,身體力行、帶頭垂范,帶動所在單位和小區落實法規要求﹔切實履職,爭當垃圾分類的監督者,積極主動參與市、區、鎮三級人大組織的生活垃圾分類管理專項監督,助推《條例》得到落實落地。

工作人員介紹,在推進垃圾分類工作的進程中,區人大常委會牢固樹立事前事中監督的意識,把監督關口前移,強化全過程監督﹔市、區、鎮三級人大聯動,形成聯合推進合力﹔發揮代表作用,搭建全程參與平台﹔運用科技手段,積極探索智能化監督。

記者了解到,浦東共有市、區、鎮三級人大代表2600多名,是一支普法宣傳、社會動員、率先垂范的重要力量。新區人大發出倡議后,代表們紛紛行動起來,為推動垃圾分類搭建平台、做好服務。各專工委和各街鎮組織人大代表還建立調研組,開展“小型、分散、不打招呼”的抽查和暗訪,與政府部門“面對面”專題溝通,發現問題及時督促政府整改。

垃圾分類“新時尚”,人大代表在行動!

人大代表石英在小區調研垃圾清運工作

張江鎮城市經典黨總支書記石英是一名區鎮二級人大代表,她所在轄區的9個小區、5個業委會和6個物業管理處,各自情況都不一樣。為了解決可能遇到的問題,從4月開始,石英晚上8-9點下班基本成常態。在她的帶領下,物業工作人員和社工們盡心盡責,物業經理每天早上保証6點半到場,有的社工身體不適依然堅守崗位。就這樣,從第一天的垃圾混放到一天天的分類投放,從第一天的汗水淚水到一天天的笑臉綻放,都在彰顯著人們從隨手一扔到分類投放的習慣的轉變。

各街鎮發力 垃圾分類“金點子”頻出

在這個過程中,各級人大代表也收集到不少好案例、好經驗,如周家渡街道人大工委做細代表聯系選民平台,做實調研監督平台,做大代表服務台,通過代表助推生活垃圾分類形成合力﹔張江鎮人大切實把好“三大關”,即聯合督查把好職能部門的職責履行關,分組巡查把好基層村居的執行落實關,專項視察把好重點問題的整改反饋關。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根據當前垃圾分類過程中存在的普遍問題,浦東各街鎮村居確實探索出不少“金點子”。

濕垃圾破袋后沒地兒洗手?周家渡街道東明家園小區在垃圾箱旁邊設置了一個簡易洗手池,上面放置一個水箱,下面放一個水桶。其實居民每次扔完垃圾后,洗手需要的水量很小,水箱裡的水並不會消耗太快,洗了手的水還可以直接澆灌旁邊的綠化,一舉幾得,整套設施花了不到200塊錢。

垃圾分類“新時尚”,人大代表在行動!

垃圾箱的右側,設置了簡易洗手池

在花木街道錦繡苑小區的“陽光微家”活動室裡,有一台微型濕垃圾處理器。居民隻要把蔬菜果皮、魚骨蛋殼、剩飯剩菜等濕垃圾放進去,12小時就能分解成肥料,用於種植綠化。居委書記陸慶紅說,小機器已經運轉了一個月左右,很受居民的歡迎。

干濕垃圾分不清爽?在書院鎮新舒苑居民區,濕垃圾桶放上了“回”字型的鐵皮蓋,抽出一側隔板的手把,這鐵皮蓋就變成了一個“漏斗”,這是小區獨創的垃圾分揀“神器”。“居民隻需將垃圾倒在蓋上,拿鉗子揀去錯投的,留下准確的,然后抽拉下阻隔板,濕垃圾就輕鬆進桶了。”志願者張阿姨笑著說。而且,由於蓋子的隔離,濕垃圾令人煩惱的氣味也不會隨便跑出來,居民再也不用屏息倒垃圾了。

垃圾分類“新時尚”,人大代表在行動!

新舒苑居民區的垃圾分揀“神器”

這一垃圾分揀“神器”,就是鎮人大代表、新舒苑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潘石飛想出來的垃圾分類小妙招。潘石飛說,時常有居民來到人大代表接待室向他“傾訴”:“大家的垃圾分類還是不夠准確,有沒有什麼辦法進行更好地監督”“志願者每次分揀都很不容易,能不能引進一些智能化的分揀手段”……了解居民訴求后,潘石飛立即行動了起來。“如果模擬舊時軋米店分清米粒的場景,制作一個回型漏斗,或許對垃圾分類能有幫助。”他想。於是,他繪制圖樣,加工成品,分類“神器”新鮮出爐。

人大代表在參與垃圾分類的過程中,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近日,上海市生活垃圾分類減量推進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發布了今年4—6月各區及各街鎮垃圾分類實效評測結果,浦東的表現並不如人意。

垃圾分類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對於浦東來說,接下來的任務不會輕鬆。新區人大表示,將矢志不渝地為代表履職搭好台,積極引導各級代表“調研員”“宣傳員”“監督員”作用的發揮,與社會各界一道,共同把垃圾分類這件“新時尚”的事做實辦好。

(責編:唐小麗、軒召強)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国法治经济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